玉皇阁
玉皇阁
共 190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4
地理位置
玉皇阁
坐落在东城北街,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之一。据赵可化《东城建玉皇阁记》,该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道士烧香不慎失火,三层殿阁尽毁,铜铸玉皇大帝的一条腿也被熔化,后用泥浆补上。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84年重修,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这座高大庄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古代建筑成了游览胜地。
基本信息
东城玉皇阁高达20余米,占地312平方米。台基为矩形,底部长19.5米、宽16米、高7米。底层用条石地基,清水砖墙包砌到顶,整体呈倒置的斗,一坡到顶,远观形似城楼。台基南北向开辟拱形门洞,正面门洞两旁放置一对石狮。门洞高4.5米,宽3.5米,长16米。门洞前顶部有一石刻横匾,镌刻“永安”二字。台基上面周遭为透空或实体砖砌女儿墙,高1.3米。南向女儿墙正中,配设一拱形的栅栏门,上书“南天门”。登阁的踏步设在台基的东面。穿小门拾阶而上,就到了雄踞巍峨的殿阁院内。首先迎接你的是一尊断后重新粘接的石碑。就是这块碑,厘清了这座玉皇阁的历史。
旧时的玉皇阁,正殿三层,两侧钟鼓楼两层;正殿高约13米,第一层为三官大殿,第二层为西王母大殿,第三层为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大殿。
清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因道士烧香敬纸不慎,失火烧毁了三层殿阁,玉皇大
帝铜像的一条腿,也被烈火熔化。后由当时的住持道人张元喜四出化缘,集资修复。修复工程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式样。修复之后的玉皇阁与同时代类似建筑相比,在艺术造型上,十分宏伟美观。但是时移景迁,完全恢复旧制也难以做到。
玉皇阁重新修复后,于殿前立重修碑。石牌高1.5米,碑头雕二龙戏珠,中间镌刻有南极仙翁,两边镌刻八洞神仙,碑上铭刻“重修玉皇阁碑记”。铭文的开篇曰:“盖闻上古之世,尤旧者易,创新者难。创新而舍旧以图新尚易,尤旧而鼎新以任旧则尤难。此故理之常也”。后面所刻写立碑时间为:“大清咸丰岁次庚申年,孟冬月谷旦”。从碑记看,明确示意后人,此次重修照原样修复,实属不易,故仿效旧样,有所改动。
重新修复后的玉皇阁,布局和建筑基本遵循明代旧制,主要建筑物呈品字形布置。中间为正殿,两侧布置钟鼓楼。正殿外观仍为三层屋檐,内部结构则改为两层,采用所谓“明三暗二”的做法,将原来二层的西天王母大殿省去。一层仍然是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也是上古尧、舜、禹三帝。旧阁的两边是四位站神的塑像。东边为瘟神,绿袍绿脸,手握短柄,下首是太师温仲普化天尊,黄袍黄脸,手拿倚天宝剑。西边站殿为赵公明黑虎灵官,褐袍褐脸,手持七节钢鞭;下首为的高徒将军,白袍白脸,手使雪抢。殿宇的高大宽敞,神像的相貌威猛,令人肃然起敬。三官殿两侧都绘制了壁画。
三官殿东西两侧各有一部木质楼梯,沿12级楼梯可以进抵二层的大殿。大殿供奉玉皇天尊,两旁站立托塔李天王和太白金星。正殿两边是两层的钟鼓楼。左钟右鼓,钟鼓齐备,悬置于楼中。
大殿和
大殿和钟鼓楼,均设檐柱和外廊,屋檐外挑,在首层和大殿的第二层形成“副阶周匝”的整体效果。大殿为三开间,采用我国明代传统建筑的重檐歇山顶。大殿的屋顶和两层出檐均以木质斗拱,木质椽、枋悬挑形成宽大出檐,上覆琉璃瓦。钟鼓楼一开间,平面上四边形布置,琉璃瓦四角攒顶。殿、楼屋顶的四角都为反曲的飞檐翘角。大殿门柱上镶挂一幅楹联,为“祥光万丈普照大地,时雨千里润泽乾坤”,道出了农耕时代,一方乡民的企盼。正面二层檐下的匾额上书“紫气东来”,大殿三层檐下南东西三面,均有匾,南面的匾额上书“得一以清”,西面是“”。北面无匾,但四根柁头有“灵霄宝殿”四个大字。
建筑之乡
是建筑之乡。2004年的玉皇阁大修,是优良的传统土木工程技艺的一次集中展现。砌筑规整的青砖台基和外墙,色彩、尺度适宜的朱红柱廊和门窗,举折优美的琉璃瓦屋顶,使得这座楼阁的外观、体量,既有气势,又显亲近;既呈辉煌,又很和谐。重修后的楼、殿内外,雕梁画栋;雕像、彩画用工精致。玉皇大帝为铜像,体态庄严,因在火灾中烧毁一条腿,后以泥塑补缀;其余均为泥塑神像,比例匀称,刻画细腻。各个殿堂,均有大幅壁画,人物形态逼真;大殿二层布置有藻井,绿、蓝相间的九方“平窨”天花井中,九条金色盘龙飞旋舞动。
东城玉皇阁,楼台巍峨,雄伟壮观。如今虽然已经没有了晨钟暮鼓,但高阁与朝阳晚霞交相辉映,风铃在初更午夜里断续叮咚,吸引着人们去观赏、去感受这座古建筑、这座古城堡的厚重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