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庙

联合创作 · 2023-08-06 01:54

太原文庙位于迎泽区文庙巷西,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7年),明代重修并扩建。原址位于太原城西水西关,清光绪7年(1881年)毁于汾河决堤,清光绪8年(1882年)迁至现址,是太原规模最大的文庙。其坐北向南,现中轴线基本保留了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四进院落式布局,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10日,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

文化

建筑特点

太原文庙,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坐北朝南,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南北纵深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坊、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围绕中轴线还保存有六角亭、仪门、礼路、乡贤祠和名宦祠、碑廊、东西庑等辅助建筑。

历史

建筑历史

太原文庙,1882年(清光绪八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火焚了的崇善寺废墟上重建的。自民国以来,文庙已改作他用。1919年(民国8年)被辟为省图书博物馆,日伪时期还曾作过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即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太原文庙,可见红墙青瓦、碧檐重重的一片古建筑群落,在这里可以学习儒家思想文化、领略古建筑群风采、欣赏多姿园林景观、观看精品出土文物等等。

木牌坊

在太原文庙入口处,可以看到围墙外有三间四柱三楼式木牌坊,该牌坊原来位于文庙最南端,上世纪80年代因市政规划建设挪至西侧,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楷书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在全国同类文庙牌坊中,仅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图案。

照壁

太原文庙的照壁,为ー字青砖蓝瓦硬山式,壁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正中镶有黄蓝绿三色琉璃制作的四方琉璃贴面方心,绘有流云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棂星门

棂星门,即太原文庙大门,与照壁遥遥相对,建于石阶高台上,由三座一间两柱沖天式棂星门并列而成,中间一座棂星门的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门檐下两面蓝底金字匾额分别书有楷体、篆体“棂星门”字。三座棂星门间墙上镶有4个绿琉璃团龙,光彩夺目。

此门东西两旁,有两座六角亭,原是祟善寺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亭基是砖砌台座,亭身为木柱梁架结构。六角亭北侧,有东西两小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是文庙的出入口。

进入其内就是文庙的前院,院内有一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跨拱桥,称作“泮桥”。过去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即进入孔学大门。

大成门

大成门是宮殿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面覆蓝色琉璃瓦。此门又名“仪门”,意谓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其两边有两座规制较小的祠堂,东侧是名宦祠,西侧是乡贤祠。乡贤祠、名宦祠与此门之间有耳洞通往中院。

中院

中院,是太原文庙的核心区域,这里看点颇多:院心宽广,古木森森,花草郁郁,景观十分漂亮。在旱柳、柏树、银杏等古木掩映下,周围建筑更显古香古色、韵味十足。

院内的大成殿是文庙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筒瓦,正脊贴有黄色琉璃瓦,两端收束处为黄色琉璃鸱吻。殿前为高大宽阔的月台,是旧时孔子祭祀活动中表演乐舞的场所。其两侧的东西两庑,在孔庙建制中是专为祭祀和供奉历代先贤先儒而修建的。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该殿以北,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了一个独立院落,是文庙的后院。崇圣祠主要用来祭祀孔子的先祖。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太原文庙,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所在地,该博物馆展区面积18000平方米,东、西21间及大成殿具备举办大型展览的条件。其收藏和保管有陶器、青铜器、雕塑、书画等9万余件文物,馆藏的诸多文物中,一级文物四百余件,二级文物六百余件,三级文物五千余件。其中,不少物器是国内现存的稀世珍品。这些丰富的、珍贵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山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