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

共 179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启封故城的始建年代在春秋时期。
20世纪70年代,曾在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块北魏郑胡墓志砖,砖铭记述此墓位于“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证实了朱仙镇一带的古城遗址即是历史上的启(开)封城。
启封故城
1986~1987年,开封文物工作队在古城村附近探明了启封故城遗址。

遗址特点

综述
启封故城西城墙
启封故城的地理位置在开封县朱仙镇东南3千米的古城村,西距古运粮河约2千米,北距开封市约25千米。堪测表明,启封故城呈一东西短、南北长不规整的长方形。其东墙长约1105米;西墙长约965米;南墙长约710米;北墙长约550米;四墙全长约3330米。启封故城现存西墙一段高约7米、宽30余米的残垣。城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依旧清晰可见。
夯土
夯土
启封故城现存城墙均采用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呈黄褐色,质地坚硬纯净,夯土层次分明,层厚约8~20厘米,每层夯面皆密布夯窝。大致可分为两种:城墙上层的夯窝呈圆形浅平底,排列稀疏,直径9厘米左右;城墙下层的夯窝呈底小夯窝,排列密集,直径4~5厘米,城墙墙基距地1.5米深左右,其下为纯黄大沙层,即自然生土层。从城墙下层的夯窝、夯层厚度和夯筑方法来看,与郑州商城的城墙筑方法较为相似。另外,从残垣的横断面观察,可以看出城墙外侧有贴筑痕迹,证明后代在原有城墙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和增补。
城门
城墙上堆积的河沙
启封故城西、南、北三墙发现了三处缺口。其中西墙的缺口宽约30米,联系在缺口处距地表1.5深处发现的零星路土和北魏墓砖志文“……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可确定此缺口即故城西门遗址。而南、北二墙探明的缺口分别宽约60米和150米,不足以确定城门的具体位置,由于东墙恰巧穿过古城村,探孔间距较宽,无法确定是否有城门或城门的具体位置。
古墓区
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地势较高外西侧,为大片的古墓区,尚可发现有部分古墓被盗的痕迹。据当地村民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此地大规模深翻土地期间,在墓区可拣到有当地俗称的“裤衩币”,即战国大梁的铲形币,以及石、铜镞和人骨残骸。

文物遗存

启封故城地面的残垣上部,散布有大量古代陶片。陶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灰色夹砂陶,陶胎较薄,纹饰以绳纹居多,方格纹次之。陶片的陶质和纹饰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另一种为汉代陶片,陶胎较厚,浅灰色,纹饰以素面磨光居多,弦纹、绳纹次之。
20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启封故城西南角老潭寨村发现的一方北魏墓砖,为长方形陶制砖,青灰色,长36厘米,宽17.7厘米,厚8.8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魏碑体,不但确定了启封故城的位置,而且揭示了荥阳郑氏的秘密。采集到的"裤衩币"是战国时代的遗物,古墓区应该是荥阳郑氏家族的坟茔。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古城村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命大将郑邴在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劝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成为国都大梁城的南大门,其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西汉景帝即位时,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是为“开封”,这便是“开封”一名的由来。而后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得汴州(今开封市)一跃成为繁华鼎盛的水陆大都会,相距数十里的启(开)封城则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唐延和元年,启(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之后就成为开封城。启封城则逐渐废弃,历经水患之后,沦为一个村落,这就是古城村。启封故城从唐贞观年间以后,就再也无人修葺,加上黄河泥沙无情地淹没,几乎使故城在地表上荡然无存。

研究价值

启封故城的发现对开封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保护措施

1986年,启封故城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启封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启封故城遗址碑介绍
2013年5月,启封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启封故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古城村西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启封故城,路程约32.3千米,用时约53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