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安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23:00

地名由来:清光绪七年(1881)宾县建制后,属宾州厅所辖,并以"增进幸福,维持公安,风裕日臻,休明人民,永庆康乐"二十个字划为二十个区,宾安占据其一(即"安"字),故名宾安。宾安就是"增进幸福,维持公安”的意思。

宾安镇居县境中部,东邻胜利,东南邻常安,西南邻三宝,西邻经建,北靠新甸镇。镇政府驻地宾安镇,距县城28公里。

宾安开发早,元朝是北方旱路驿站之一。明朝设扎不刺驿站。永乐四年,置嘉河卫。1 760年(清?乾隆25年)改称色勒佛特库站。群众习惯称枷板站。1878年(清?光绪四年)王绍元踏察设治地址时,曾路经枷板站。1909年,称宾安区。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划为第五区,1933——1945年间,称枷板站保、宾安保、宾安村。1946年初称宾安区,1948年3月与新甸区合并为新宾区。同年秋恢复宾安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改称宾安镇,1958年9月改为宾安公社,1984年3月改为宾安镇。

宾安镇全境156.8平方公里,辖18个村,98个自然屯(含农科站),住户6 500余户,3.2S万人,99%为汉族,其余为回、满族。

全镇南北长,东西窄,南高北低,丘陵夹平原。

镇东5公里处有虎头山,面积1.75平方公里,海拔186米。1936年秋发生"虎头山大战",抗联三军二师歼灭日本讨伐队43人。

境内有枷板河流经本境2公里,马蛇子河流经南北,汇流大通河注入松花江。

历史沿革:

宾安历史悠久,开发早。

元朝时期是北方路驿站之意,明朝设扎不刺站。

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称色勒佛特库站(群众俗称枷板站)。

光绪七年(1981)宾州建制后,将全境划为18个社,宾安归夹河社归属。

宣统元年(1909)宾州升为宾州直属厅,并以“增进幸福,维持公安,风俗日臻,休明人民,永庆康乐”二十个字划为20个区,宾安占据其一“安”字,故名宾安。

1935年为枷板站保,1937年为宾安保,1946年称宾安区,1948年与新甸区合并称新宾区,同年复宾安区。

1949年6月为第6区,同年10月为第七区。

1955年为宾安区。

1956年为宾安镇,1958年为宾那公社,1984年为宾安镇。

名称沿用至今。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