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了~
共 3076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29 12:55
大家好呀,我是武哥,真的好久不见了,距离上篇原创居然 1 个半月了。
最近忙着转正答辩,同时又赶上一个超大型项目上线,时间彻底不够用了。
— 1 —
老读者应该比较了解我的背景,我的第 1 份工作在亚马逊,其余时间一直在创业公司做技术管理。
必要商城是百人规模,58 转转是千人规模,目前这家公司是十万级的规模,环境变了,规则自然也变了。
先说下转正这个 case。
之前我待过的公司都是到期就自动转正了,有些会要求写一个试用期总结,然后让领导签字审批,感觉都是走走形式。
而这次完全不同,是我工作 9 年以来第一次走如此正式的转正述职流程。
要求准备 PPT,述职时间只有 15 分钟(真正经历你会发现 15 分钟完全不够用),然后会有很多高管作为评委进行投票把关。
大概 1 个月前,部门里有另外一位高 T 做转正预演,老板让我过去旁听学习了一下,他点评了很多,下面 3 点让我感受特别深刻:
1、你述职的这些内容到底有哪些「真正」是你做的?或者说能体现出你的「独特价值」?一定不要拿着团队成绩就往自己身上套,述职素材里面最关键的是「个体的辨识度」,是你作为高 T 要亮出来的东西。
2、公司高级别的人都是优先内部提拔,然后才是社招。从这个用人规则看,外部招聘进来的人一定是要高于同级别平均水平的,你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
3、跟你们同时入职的XX总监,他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就想着自己怎么转正,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种意识。
经过这次旁听后,我突然有些紧张了,真担心万一答辩没表现好,转不了正,那就 GG 了。
所以我花了不少心思在述职 PPT 的准备上,预演了不下 10 遍。最终的答辩过程还是挺顺利的,部门 VP 也在现场,说没给他丢脸。
通过转正这个 Case,我并不是说:转正流程有多么多么变态,因为事实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难,或者说通过率有多低。
我想表达的是:这其实就是大厂的运行机制,是大厂对人的要求,或者说你必须经历的一种锻炼。
公司肯定会受益,你个人的思考力和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转正如此,绩效考核如此,晋升答辩也是如此。大厂 A 是这样,大厂 B 也是这样。
对于大厂规则,也一定会有人吐槽它,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认识都是不同的。
但是当你选择了大厂,当你还置身其中时,我觉得还是要多思考:如何更聪明地适应它。
— 2 —
聊完了大厂规则,再说下:在这个规则下,怎么做可以获得更好的职场发展?
直白点说:就是对比其他人,更容易被认可,发展更好,晋升更快。
下面这些内容都是我从身边优秀的职场人以及管理者身上学到的,也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些思维层面的东西。
首先身处大厂,你必须要有一点最基本的认识:所有规则既是用来管理人的,同样也是用来筛选人的。
你需要理解的是: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被规则筛选出来,被认为是「优秀」的人?这个问题有两点最为关键:
1、你选择做哪些事情?
2、你做出来的结果是否会被认可?
在这两个子问题背后,又对应着两个极其普通、人人都熟知的工具:PDCA 和 STAR。
你会觉得这种烂大街的东西有啥好说的,搁以前我也这么想。
但是听身边的高手结合案例再解释这两个工具时,我突然又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们先看第 1 个问题:你选择做哪些事情?
大家都知道:PDCA 是做事的基本套路,表示 Planning(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复盘改进)4 个步骤的一个循环。
在这 4 个步骤里,如果要你从中选出 1 个步骤,它能对一件事的最终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你会怎么选?大家可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再作回答。
在我的下意识里,我认为 Do (执行)最重要,因为执行不到位,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很显然,这个答案是不对的,至少放到大厂做事这个层面它是不对的。
因为在大厂环境里,绝大部分人的执行力都不差,都大家攻山头的能力都很强时,Planning 其实是最关键的。
注意:我这里说的 Planning,并非是说「如何将一个目标拆解成计划」,而是指的「选择」。
可以理解成:你应该「选择」做哪些事情?或者说,当你没有太多选择权的时候,你需要选择做「好」哪些事情?
背后其实就是你对一件事情「重要性」的理解。这个重要性跟战略有关,跟这件事的预期收益有关,跟你老板怎么看这件事有关,再复杂点跟局面也有关。
总之,级别越高,做好 P 越加重要。当你有了 Planning,就会决定你的打法,甚至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可以预知到未来的结果了。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明星出门被偷拍,大家会发现居然各个角度拍出来的照片都非常好看,为什么?因为明星知道他很可能会被偷拍,所以出门前就化妆了,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
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毕竟在大厂做事必须要有实打实的业绩,我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计划」这个词。
对应到实际工作中,你与其做 10 个很一般的项目,就不如多花精力把 1 个战略性项目做好。
我们再来看第 2 个问题:你做出来的结果是否会被认可?
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汇报,比如转正述职、晋升答辩、年度总结等等,通常都会使用 STAR 工具进行内容呈现。
在 STAR 的 4 个要素里面,显然结果(Result)比过程(Action)更重要。
你说你加了很多班,用了多么先进的架构,你的技术方案多么牛逼,但是最终没做出成绩,甚至因为你项目被拖后腿了,这个逻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点认知必须要有。
当你理解了结果的重要性,自然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让结果可被「量化」,或者说积累「具体的案例事实」去证明这个结果。
这些都是做事的「巧劲」,你可能多花 5% 的时间就可以将一件事的结果从 60 分变成 80 分,但身边太多案例却是:因为事先没有意识,等你最终想去拿结果的时候,发现过程中没留下任何素材,这就是很多技术人的真实写照。
另外,有了「好的结果」是不是就足够了?很多时候其实是不够的。这便是 STAR 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需要坐实你在一件事中的作用。
有 A、B、C 3 个人同时参与了一件事,如何证明你的贡献最大?
这时候,能否得到关键人的「认可」就会体现出优势了,关键人包括:你的老板,在一件事中有话语权的其他干系人。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你要想办法去影响这些关键人的主观判断,让他们感知到你的存在,感知到你的行动,强化他们对你的印象,形成自己的「辨识度」。
— 3 —
当你具备了实打实的能力和执行力,再结合上面这些「看似务虚的理论」,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这些内容让你有所启发,让你在大厂里面更加游刃有余。我是武哥,我们下期见!
热文推荐:
---------- END ----------
大家好,我是武哥,前亚马逊工程师,现大厂技术管理者,持续分享个人的成长收获,关注我一定能提升你的视野,让我们一起进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