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
地名由来:因地处淮河以南而得名。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
2022年12月,淮阴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12月,淮阴区被纳入第四批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
2022年11月,水利部、财政部公布2023—2024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淮阴区入选。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淮阴区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名单发布,淮阴区名列第86。
2021年9月,淮阴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淮阴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淮阴区人口数量为74.88万人,位列淮安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江苏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6位。
+查看更多淮阴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中心,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119°09′,南濒洪泽湖(高家堰镇洪湖村挡浪堤向南延伸7千米),东到淮高镇盐西电站隔盐河与涟水保滩相邻,北至徐溜镇冯庄村隔六塘河与沭阳县钱集相望,西到竹络坝电站隔大运河与泗阳县毗邻。南北长62.5千米,东西宽38.5千米,总面积1264.1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034.4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83%。水域面积22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17%。
淮阴是有23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故里,演绎了漂母“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近年来,淮阴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漂母仁爱文化和韩信感恩文化为核心,建设“爱心淮阴”、打造“母爱之都”传统特色文化品牌。号召全区人民按照“干部有忠诚热爱之心、群众有互助仁爱之心、社会有包容关爱之心”总体要求,大力弘扬“诚信、仁爱、包容、进取”的社会风尚。围绕“爱心淮阴”建设,持续开展主题教育,在“爱心淮阴”建设中弘扬社会新风尚;繁荣爱心文化,在“爱心淮阴”建设中塑造淮阴新形象;推进载体建设,在“爱心淮阴”建设中彰显城市新魅力;加强民生改善,在“爱心淮阴”建设中增添人民新福祉。
淮阴区位于淮安市主城区北部,下辖王家营、长江路、新渡口、古清口4个街道以及高家堰、马头、渔沟、淮高、丁集、徐溜、刘老庄、南陈集、三树9个镇。单设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江苏淮阴经济开发区升格而来)、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淮阴工业新区。
截至2021年末,淮阴区户籍总人口为88.21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459人。2021年,淮阴区出生人口5109人,出生率为5.79‰;死亡人口10426人,死亡率为11.82‰;自然增长率为-6.03‰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 韩信详细信息++
历史沿革:
淮阴县在西周时期地跨徐扬二州。
春秋后期属吴,吴被灭后属越。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在淮河(今废黄河)南岸置县隶属东海郡,始名淮阴县。
西汉初,析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至临淮郡,淮阴、富陵属之。
新莽时改淮阴为嘉信。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
三国时属魏。
晋太康三年(282),广陵郡治迁至淮阴。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淮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立兖州,也称北兖州。
隋初,设为淮阴县。
北宋时,依旧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
至元二十年(1283),把淮阴县并入山阳县。
明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淮阴县的体制和元时一样。
1914年,清河县恢复淮阴县旧名(因与直隶省清河县同名之故)。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城区与淮安合组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农村仍为淮阴县,县府驻王营镇。
次年3月,撤销两淮市,清江浦复归淮阴县。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成立淮阴市。
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
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
1948—1983年淮阴县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属县。
2001年1月12日,撤销淮阴县,改设为淮安市淮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