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祠及桂湖

共 5542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4-05-24 11:37

历史沿革

杨升庵祠
明末战乱,园林荒圯,清初废湖为田。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桂湖公园。
解放后,桂湖扩大面积的2万平方米,新辟桂林,添建楼亭,复称桂湖。
1959年,在桂湖建立杨升庵纪念馆。
1980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

建筑格局

杨升庵祠及桂湖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桂湖内存明清、民国时代建筑、楼台、亭阁26处及明代城墙850米,杨升庵祠为桂湖内的主体建筑。
桂湖园林建筑,以升庵祠为主体,另有楼台亭阁、桥榭廊庑等20余座。古朴典雅,玲珑剔透,造型精美,充分体现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技巧。
桂湖“一园三景”,疏密得宜。湖面约占一半,一池湖水,疏朗开阔。升庵祠西,湖水中以两条柳堤屏蔽视线,再以交加亭点缀,使其掩映有致,略显深远。而祠东两岸曲折,南有千年古城墙护卫,北有桂湖碑林相呼应,柳树环绕,呈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画面。桂湖楼台亭阁,立意高远,烟柳石桥,假山点缀,畅游其间,无觉倦意。小岛避其空荡,道路曲中求直,假山尽显自然。
桂湖以古城墙护园,古朴宏伟,平台矗立楼阁,遍植花木,一改拔剑驽张之势,宛若岳山游廊,凸现景观层次。园中岛台垒有一处鹅卵石假山,名“翠屏山”,此山模拟自然山脉而成园林骨架,升庵祠殿侧立,柳竹依依,池水漪澜,层次写意。桂湖园林植被主栽桂树,荷花。至春,杨柳垂岸。桂湖正门,两株紫藤长绿,藤干苍老挺拔,藤曼盘错。至夏,荷盈池绿,莲叶摇曳,莲花婀娜,辉映成趣。至秋,桂树花开怒放,花蕊万点,清风散香,弥漫十里,逾月不绝,具有西蜀园林风范。至冬,水冷天寒草木萧瑟,更显桂湖古朴无华,沧桑厚重。

主要建筑

古城墙及城楼
隋代至明初,新都县城城墙为土筑。明正德六年(1511年),新都杨慎殿试甲状元,明蜀王拨银修筑城墙示庆。时新都县令张宽下令烧制墙砖,修筑城墙、护城河。修成城墙高6米,周长5.58公里,四方设城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新都知县曹焜重治城垣,修整城楼,且兴修水利,城外千余亩旱地变良田。嘉庆十六年(1811年),知县宫鉴桂重修城楼挂匾额。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张奉书大规模重修桂湖,维修城墙。桂湖城墙城垣高度,宽度因地制宜,形制不一。现存城墙800多米,墙垣高6.8米,宽5~7米。城垛用长100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的红砂石条双层砌成。高起的城垛留有高30厘米、宽25厘米长方形孔,城垛间隔60厘米。墙砖全系新都窑场烧制青砖,青砖一般长38厘米、宽20厘米、高8厘米,重2.4公斤,每批青砖烧制模压刻写姓氏、地名。
城墙上建四楼,并挂楼匾,下有四门。东名瞻云门,上挂“锦城保障”;南名向明门,上挂“瑞霭龙门”;西名抱锦门,上挂“文献名都";北名辉光门,上挂“祥凝宝藏”。城墙历世事沧桑,20世纪50年代拆除大部分。城墙中段现为“桂湖门",上建“问津楼”,台榭通高3米,木质结构,单檐歇山,飞檐翘角。城墙上东段建“坠月楼”,系正方形单檐方亭,飞檐似蜗牛伸头,俗称“蜗角"。城墙上西段建“观稼台”,榭系正方形攒阁顶,造型简朴,风格典雅。2001年,复建“挹锦门”及门楼。
翠屏假山
翠屏假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中国的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系土石相间而成。
桂湖翠屏山占地370平方米,高3.85米。其造型按成都平原边缘的深丘陵波浪式地貌为蓝本,参照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由低到高,形成3至4个不同的纵深层次,给人一种群山峻岭的感觉。其独特的屏障,将相邻的三座建筑巧妙分割,使其各为主体,各具特色。
升庵祠
升庵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坐落在桂湖东岸是桂湖的主体建筑。升庵祠前有开阔的水天,后有小桥长廊,左邻假山花木,右连湖边水阔,殿宇恢弘,景物虚实相称,具有川西平原文化名人祠堂建筑的独特风格。祠外左侧,立“桂湖”碑。祠内设升庵殿,会宗堂、澄心阁、藏舟山馆等,祀升庵及祖、父、叔像。
黄峨馆
黄峨馆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原名沉霞榭。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朝廷为天津知府新都人谢子澄设专祠于此,更名“谢公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名“沉霞榭”。现为黄峨著作陈列馆,内塑黄峨像,与升庵祠的杨慎像隔水相望。仓颉殿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塑仓颉神像。曾作升庵书屋,现作乔德光先生捐赠文物陈列室。香世界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单檐歇山顶轩堂建筑。因附近桂树繁茂,每到中秋,桂花怒放,馨香馥郁,故名“香世界"。
杭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一座小青瓦卷棚式的木构廊桥,形似浮沉水上的游舫。连接湖岸,岛屿,凭栏绿荷在眼。
湖心楼
湖心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1984年改建,呈一楼二亭仿古楼亭。亭楼耸立湖心。
杨柳楼
杨柳楼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于1981年。因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故寄托升庵、黄
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杨柳楼。此楼为卷棚屋顶,飞檐翘角,雕刻精美,垂柳倚楼。
交加亭
清宣统元年(1909年)撤除原筑的高台建亭,俗称水心亭,是一座毗连的八角双亭,因两亭吻接,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此亭倚岸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是全国一座非对称双亭。
坠月楼
坠月楼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为歇山顶四方形小楼,耸立城头,独树高标,与问津楼相呼应,每当
月夜,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
观稼台
杨升庵祠杨升庵塑像
观稼台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攒尖顶正方形亭台,造型简朴,不加雕饰,伫立城墙上,农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后城市建设加快,风光不在。
枕碧亭
枕碧亭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四方形重檐攒尖顶凉亭,似人倚枕翠荷碧波,故名枕碧亭。此亭重檐复宇,隐现于四时花木之间,誉为“花界玲珑”。
亭亭
亭亭始建于道光年间,为一高耸方亭。民国二年(1913年),改建为重檐草亭。“亭亭”由来,匾上的跋语道明:“莲叶亭亭出淤独立,当今国士其必如是耶!“亭亭为下圆八角、上方四角的重檐式草亭。
绿漪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绿漪亭建于桂湖最东边水心,只有狭窄的石桥相通。因附近竹树屏立,幽雅僻静,莲叶满湖,翠盖亭亭,微风吹拂,绿波荡漾而名。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始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1991年拆除,改建桂湖碑林。
桂花亭
桂花亭始建时间无考,相传是杨慎时代桂丛中一亭,五百年儿度兴废,桂树林及花亭不存。19世纪50年代,在桂湖西北角新辟桂花林,并在中央重建桂花亭。
怀乡亭
19世纪80年代,将新都文庙(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本构架迁入桂湖,亭顶添盖金色琉璃瓦,台基铺汉代花边砖。初名古香亭,后因感念乔德光为家乡捐赠文物,更名怀乡亭。
聆香阁
聆香阁建于清代末期。阁名聆香,此处静谧清爽,花木芬芳,香气随风,可闻可听。
问津楼
问津楼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问津"——语出自《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本义是询问渡口,此取探求路径,寻幽访胜之意。此楼建于古城墙上,下有桂湖门通往郊外,登楼,可俯览湖光,辨识游踪。

历史文化

庵祠文化

桂湖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桂湖公园
此外,杨升庵研究会、新都东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都画院,都设在园内。各种学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更给升庵桂湖这座名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桂湖公园在新都区城区西南,与升庵桂湖仅有一座城墙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扩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体系的新建仿古园林。桂湖公园的总体设计,突出了“桂”和“湖”这两个主题。其建筑布局、景点设置与升庵桂湖的风格相协调,与新都古城墙及高踞墙上的城楼(桂湖门,又叫新南门)、坠月楼、问津楼、观稼台等景观相呼应。
桂湖公园以四川古典园林传统风格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各地园林之所长,并用强烈的虚实对比和疏密对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园林风格。

古堰遗迹

桂湖公园饮马河上却实实在在还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遗迹。这座堰是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捐资修筑的一处农田水利工程。
它年复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农乡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称此堰为学士堰。学士堰下游数百米处的新都城南门桥,即是杨升庵祖父杨春为便利城乡来往而捐资修建的清源桥。
这座桥近年因市镇建设而拆除,不久,它将迁建于桂湖公园境内,作为饮马河上的新景点。
云外楼临水处,建有二水榭,东曰“迎晖”,西曰“步月”。
楼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环护,结构奇巧,木雕精美,楼西还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凉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园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诗人张说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诗。
当代一位有学者从诗句“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考证,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础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怀胜迹。
楼东不远处有“浮光阁”,取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浮光耀金”之意,匾额为会长赵朴初所书。此阁为三层,高约15米。楼、亭、阁并排而立,互为呼应,优美和谐。
下云外楼,过七曲白玉桥,经儿童游乐场,穿巨石垒成的门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有匾曰“逍遥游”,为中国佛教高僧遍能法师所书,取战国著名哲学家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为舫居之名。
这座舫居状如古代游船,上下两层,可供游人品茶、进餐、观赏湖光,真是苏东坡泛舟赤壁时所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韵味。
艾芜墓
艾芜墓:在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为艾芜墓。艾芜(1904-1992年),原名汤道耕,新都清流镇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
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当代文坛泰斗巴金手书。
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
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园“天香园”名,取唐代诗人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意。此园位于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绿草如茵,汉白玉雕人物、动物点缀其间。
新都碑林
其主体建筑为高约30米的楼阁,耸立云端,故名云外楼。此楼座南向北,正面临湖,楼下有高达6米的石台基,如基装以汉白玉雕花勾栏,勾栏全长180米,共有栏板108块,雕着108种花卉,不仅有专供观赏的四季名花,还有黄瓜、丝瓜、苦瓜等农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态,竞相争妍。
台基前32级踏跺中间的红砂石御路上,刻着“九龙戏珠”图案,九条龙游于云水之间,神气活现。云外楼为正方形五层建筑,中有螺旋状梯步可登,其匾额悬于最高楼檐下,为会长启功先生所书。

杨慎其人

杨慎像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顺胡同,父亲杨廷和当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声威显赫。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时,母亲教他读唐诗,练楷书。十岁时,祖母病故,他随父亲回蜀奔丧。在新都老家,祖父杨春教读艰深的《易经》,他仅半个多月就能背诵。升庵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的状元。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因大议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升庵在云南无法实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升庵桂湖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题词,予以高度评价。
1961年,杨升庵纪念馆与桂湖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杨升庵祠及桂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杨升庵祠及桂湖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桂湖中路109号。

乘车路线

1.汽车:成都北门汽车站乘坐650至新都钟楼,转乘X103路、102路公交车,步行至景区;2.地铁:市区乘坐地铁3号线至钟楼站,步行至景区。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