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调镇
地名由来:苗语原称“望根”(wangpeng),意为长满竹子的山弯。汉人居住“望根”的山梁上,苗语故称“捌调”(adiaos),汉语音译为“排调”,镇因此得名。
2021年12月,排调镇被贵州省林业局命名为2021年贵州省森林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排调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排调镇是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镇,位于丹寨县东部,距县城43公里,州府113公里,东经107°55′—108°06′,北纬26°04′—26°06′,东北与本州雷山县毗邻,南连雅灰乡,西接长青乡和扬武乡,西北抵兴仁镇,土地总面积24592公顷,辖37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256个村民小组,188个自然寨。2003年底,全镇总人口24294人,其中,农业人中2363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3%贫困人中5029人,占总人中的20.7%。境内居住有苗、侗、布衣、瑶、汉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85%。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73万元(按90可比价),比上年增长6.3%。其中:乡镇企业总收入260万元,增长4.2%,农业总收入2113万元,财政总收入71.48万元,占计划数的86.01%,粮食产量7800吨,比2002年的5453吨增长43%(2003年粮食受灾程度比上年减轻),农民人均占有粮329公斤,农民人均收入1234元(可比价),比2002年的1226元增长8元。国民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排调镇民族风情古朴淳浓,民族风情浓郁典雅独特。有独具一伤口的古老苗族民间“干栏”式住宅、吊脚楼;有五彩斑斓,工艺精湛和艳丽的传统织锦、编带、刺绣、蜡染等民族服饰,也都竹饭包,是生活用品也是收藏品;有雅俗的民族剪纸工艺,有优美的银饰。它们均不同形式地记录着苗族历史遗迹,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民族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吃牯藏、过苗年、跳铜鼓、踩芦笙等都享有盛名,吸引着国内外朋友前来观光。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价值高,潜力大。排调镇环境优美,没有工业污染,各种动植物自然繁衍。境内地质富含各种矿物质,具有可大量开采的锑、铅、多金属矿、粘土、陶土。还有对人体具有保健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元素。其优势已被定位于晒都洒店,富硒锌系列绿色仪器和有要产品倍受人们青昧。已被开发出来的早熟蔬菜、柑桔、西瓜,投到市场已成抢手货,杨梅、竹笋、蕨菜、薇菜、生姜、韭菜、山苍籽油、野生药材天麻、杜仲、白芨、灵芝、独脚莲、金银花。生产量极大的洋芋、红苕、水芋、百合、魔芋等开发成淀粉系列,不但是食品,而且也是保健品,十八罗汉竹、四方竹、烟竹既可作休闲文明拐杖也可作钓鱼杆,不但古朴、典雅,而且经济实惠,棕片不但是织绳的材料,而且也是床垫的.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排调长官司驻排调。
民国九年(1920年),置第一保,驻排调。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置排调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置第一联保,驻排调。
民国三十一年(1941年),改称人和乡,驻排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驻排调。
1950年9月20日,第二区公所由扬武迁驻排调;同年10月1日,建人和乡。
1953年,以排调村和也改村合建排调乡,以送依村和麻鸟村合建方胜乡,加配、羊巫、孔庆分别建立乡建制。
1956年,改为排调乡,属排调区。
1958年,改为排调公社。
1959年1月,改称排调管理区。
1961年8月,撤销排调管理区,恢复排调公社。
1963年2月,远明,羊巫,雄虎合建为羊巫公社,高峰,党干、岔河合建为加配公社。
1966年,销羊巫、加配2公社,并入排调公社。
1984年2月,改为排调乡。
同年8月,改为排调镇。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排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