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江水碾群
重安江水碾群位于黄平县重安镇东南400米处的重安江江心沙洲上。重安江水碾群规模宏大,明末为其鼎盛时期,共有40余座。水碾群现存碾房19座,沿沙洲“一”字顺江排列。雨季,碾房草棚常被洪峰卷走,但沉重的石滚轮和藏于沙洲腹部的水轮却安然无恙。水碾群现存碾房19座,沿沙洲“一”字顺江排列。雨季,碾房草棚常被洪峰卷走,但沉重的石滚轮和藏于沙洲腹部的水轮却安然无恙。重安江水碾保留了古老的历史信息,是重安江上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文化
文化特点
重安江水碾群始建于明代,它是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保留了古老的历史信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历史遗迹,是研究古代农耕文化和屯堡文化理想场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建筑特点
建造重安江水碾群选址考究。此段江水被沙洲从中剖开,形成南高北低两支河道,高差为1.12米。水碾水轮深藏沙洲腹部,每个碾房从开入水孔两眼引江水冲击水轮,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力足以使水轮旋转并带动滚轮工作。
历史
建筑历史
水碾群始建于明代,据《明史·卷三百一十二·四川土司二》记载:“洪武四年平蜀,遣使谕之。五年,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曰黄平;长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永乐四年(1406)设重安长官司,弘治元年(1488)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大量屯军的涌入,带来中原各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他们利用重安江上隆起的沙洲大规模建造水碾,取替土著居民仍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在明朝末期时,此地的水碾房多达40余个,一字儿排开,蔚为壮观,盛极一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这些水碾陆续卖给当地周、潘、杨、沈等姓农民。
文物保护
重安江水碾群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小花心”水碾群
该处水碾群位于重安镇东南200米处的江心“小花心”沙洲上。因其所在位置处于江中,地势酷似花心,水碾房便因此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在明末时期,此处水碾房多达40余座,呈“一”字型排列。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其场景蔚为壮观。
“大花心”水碾群
“大花心”水碾群位于茅坪村淹马河东北的江心沙洲上。沙洲全长100余米,宽40余米,水碾房顺沙洲排列,与上游1500多米处的“小花心”水碾群同期建造。该处水碾群原有碾房7座,因历年洪水肆虐今存4座,仍能正常使用的仅2座。
“沈家码头”水碾群
以前的“沈家码头”位于“四灵桥”头南侧至现在的漩水湾电站一线河岸,长约200米。沈家码头的河滩上原有六七座水碾房。邻近村寨的人们都要挑谷子到这里来“碾”。沈家水碾房的管理费用是一槽(装谷子等供碾的圆形石槽)米收取一个“卡子”(一种放在石碾槽的衡量具,糠米约4-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