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熔岩等景观,被誉为“蓬莱岛”,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岛内景区包括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是海岛探幽、海上垂钓、浴海拾贝、潜水探奇的极好去处。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涠洲岛的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从地质状况来看,涠洲岛为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紫红色玄武岩风化物,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东、西拱手一带最高,海拔均在75米左右,向北逐渐倾斜,到北部至北港村一带海拔降至20米左右,然后逐渐过渡到平坦宽阔的沙质海滩。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动物资源
涠洲岛里的鸟类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占广西鸟类种数543种的34.125%。这些鸟类中共有13种被IUCNX列为受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等。岛内还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包括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例如黄嘴白鹭、松雀鹰等。
植物资源
涠洲岛的树种主要桑、黄葛树、樟树等,新引进树种主要是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和桉类等,主要为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构成的防护林。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遂溪县“第八都博里村海岛中”(涠洲岛)建涠洲巡检司。
明万历六年(1578年),官府从雷州移民于岛上垦耕。二十八年(1600年),游击署移驻廉州合浦县永安所,此后,涠洲处于雷、廉两府的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之下。
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1692—1806年),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
咸丰末年(1860年),有内地人400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来岛定居。
同治六年(1867年),官府鉴于岛上民居已成事实,便重开岛禁,移雷廉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至此,荒置百数十年的海岛,田庐重兴。
光绪二十余年,涠洲由雷州正式划归合浦县管辖,置涠洲巡检司,军事建制隶属于龙门协的永安营。
1938年9月13日起,涠洲岛沦于日寇野蛮统治七年之久。
1945年6月18日,涠洲岛人民奋起歼灭残寇,涠洲光复,归县乡建制。
1950年3月6日,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涠洲,初设乡人民政府,直隶于合浦县。同年8月起,归北海镇人民政府管辖。
2020年12月16日,涠洲岛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南湾鳄鱼山景区
南湾鳄鱼山景区包含了鳄鱼山、五彩滩、红色广场、南湾海洋运动公园以及部分海域,总面积是3.8平方公里。其以美丽的海岛风光、典型的火山地质遗迹、奇特的海蚀微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气候闻名海内外。
圣堂景区
圣堂景区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该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是中西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见证。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
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游客中心综合楼二楼,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主要以火山地学为主体,以科普展览为主线,展览区内以图、文展版及实物标本陈列为主,再与声光电、电子沙盘、仿生、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二维码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来重点突出涠洲岛的火山岛特色,是一个集火山地学、海洋(历史)文化、科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科学馆。
五彩滩
五彩滩位于涠洲岛东部,因退潮后,海蚀平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而得名,是岛上观赏海上日出的绝佳地点之一,退潮时,大片的海蚀平台裸露出来,经过海水打磨,犹如一幅幅印象派艺术画卷。在五彩滩,可以同时看到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位一体的地质结构,还可以看到涠洲先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而留下的古采石场。
石螺口景区
石螺口景区因海滩形状像一个螺口,还有各种各样的海螺分布,故而得名,海滩周围有着涠洲岛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的珊瑚礁群。作为最浪漫的西部地带,石螺口景区以其独特的珊瑚沙滩、清澈如镜的海水和最适宜观赏缤纷的珊瑚世界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
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原名滴水岩,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由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典型的海蚀地貌,裸露着的岩层,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十分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故称“丹屏”。由于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