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山摩崖
共 218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2
历史沿革
元大德三年(1299年),刻《重修道院记》摩崖碑。
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道教石塔。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水帘洞口上方镌刻摩崖题记“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
2022年左右,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云梦山摩进行了维护。
遗址特点
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土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约5千米内。有元、明、清历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云梦山摩崖较为集中。
主要遗址
水帘洞口
孙膑洞
舍身台
舍身台摩崖题记,高6.9米、宽3.77米,面积约26平方米,是河南省已发现最大的摩崖题记。
道教石塔
道教石塔,位于云梦山盆地北山庞涓洞下方。塔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5米,尖顶,中间有层密檐,通高4.22米,塔南面下部中间嵌块碑铭。道教石塔为研究道教在云梦山的活动史和中国道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里井石窟
五里井石窟
五里井石窟位于云梦山五里井距地表约10米高的崖壁上,为宋代开凿。洞窟开凿在距地面约10米的崖壁上,窟内正壁凿龛,原有释迦像被盗,四壁为千怫龛。龛内佛像姿态相同,高臂,身着偏衫袈裟,两臂下重,掌心向上施禅定印。
文物遗存
《重修道院记》摩崖碑
《重修道院记》摩崖碑
《重修道院记》摩崖碑是已发现最古老的摩崖碑,此碑就山而凿,通高3.54米,宽1.2米。碑刻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是翰林学士、中奉大夫书写的。他用文字描述了水帘洞的自然美景,追述唐代隐居此山的情况和元代全真学者李志和修复云梦山道院的情景。碑的独特之处在于驼碑的贔屃,是歪脖子贔屃。
历史文化
云梦山
战国军庠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全国最佳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是“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所在地。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这里隐居,聚徒讲学,创办军庠。先后到此拜师学艺者达500人之多,培养出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缭等均为中国历史上外交家、军事家。
相关人物
鬼谷子,名王蝉,道号鬼谷,战国时期楚国人。鬼谷子被称为“旷世奇人”,多少年来,留下了许多神奇传说。相传,鬼谷子的母亲是天上的彩霞星,托生在朝歌(今淇县城)南王家庄王员外家中,取名霞瑞。因食谷而怀孕,被逐在云梦山中生子,取名鬼谷。又相传,当年鬼谷子投奔太宝山华元真人门下学艺,真人授予他一部“天书”。这部书见日则无字,在月光、灯光下方显出缕缕金文,称为“无字天书”,此书十三篇,包罗万象,三韬六略、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辰象纬、服食引导,无所不有。鬼谷子得此“天书”手不释卷,夜夜攻读,终成为“奇才”。他大智大勇,助弱济贫,抑恶扬善,造福民间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文物价值
云梦山摩崖是了解当时社会和研究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云梦山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云梦山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云梦山摩崖,路程约13.2千米,用时约21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