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

联合创作 · 2023-07-23 01:46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主要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粟泉亭等几部分组成。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文化

建筑特点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高约10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

历史

建筑历史

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

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广东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

五公祠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处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抢救性的维修。抢修后的海南第一楼,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再现了百年古楼的风采和雄姿。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6日,五公祠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观稼堂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

“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上主持重建。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其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便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泂酌亭

泂【jiǒng】酌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bì】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

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yì】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zī】。以瀹【yuè】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cú】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

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

浮粟泉是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并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

民国初期,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