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螺殿
旋螺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南2.5公里,原名叫文昌宫,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全木穿斗结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先生在李庄时,把它列为“李庄四绝”之一,并写入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称赞旋螺殿“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文化
文化特点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外2.5公里的石牛山上,有人说,这里有一条妖牛,必须要修一个建筑在此,以此镇压妖牛;也有传说讲,鲁班有一把剑插在这里,而旋螺殿就是这把剑的剑柄,也以此震慑妖牛,使其不兴风作浪,祸害人间;反之,天下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建筑特点
旋螺殿外形是一个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
历史
历史记载
旋螺殿的原名叫文昌宫,是由张氏族人修建而成,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此建筑最初供奉的是文昌大帝,在文昌大帝还未得道修仙之前,本名叫做张亚子,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在成仙证道后,封为文昌大帝,又叫梓潼帝君,主掌文运和功名。由于张家人特别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培养,而文昌大帝姓张,所以张家人将他供奉于此,并将这里作为了张家的宗祠,曾在这里办过一段时间的私塾。过去每年正月初一,张家人在此聚会,向文昌大帝汇报张家出了多少秀才、举人、进士等。旋螺殿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培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57年,殿名“旋螺殿”几个字是由晚清书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寿铭所题,他在当时已经70多高龄,行动不便再加上这里还没有公路,所以是用滑竿把他抬到了这里,请他题名。
文物保护
旋螺殿于199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旋螺殿抬头的正上方有一个龙头,在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提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头对应的正下方原来有一个水井,直通龙凼。它的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根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一个梁架骨干。其采用的是“抬梁支柱法”,所以旋螺殿抬梁柱上面是上下两层构成了一个四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