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联合创作 · 2023-07-24 14:55

地名由来:因处汉江河滩地而得名。唐朝尉迟恭在靠近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县名由此而来。

沙洋纪山寺

沙洋纪山寺

沙洋纪山寺

2023年1月,沙洋县被授予2022年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2022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沙洋县榜上有名。

2021年12月,沙洋县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沙洋县人口数量为39.57万人,位列荆门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8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70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沙洋县上榜。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沙洋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出炉,沙洋县榜上有名。

+查看更多沙洋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北端,现辖1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1个港区,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菜籽油之乡等称号。

沙洋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留下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新石器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的马家垸遗址,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素有“楚文化地下宝库”之称。

沙洋区位优势明显。沙洋是湖北省和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结合部,毗邻汉江,水运畅通,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等美誉。随着江汉运河通水通航和沙洋中心港加快建设,沙洋成为“荆—沙—汉”千吨级航运圈的重要节点。襄荆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07、234、348和汉宜线等一级公路四通八达。枣潜高速、蒙华铁路即将开工,沙洋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

沙洋产业独具特色。农业综合优势明显,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等农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基地。新型工业后发赶超,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楚文化”与“农文化”交相辉映,纪山楚文化旅游区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片区”,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破茧而出,“金色沙洋”美景享誉全国。

沙洋投资环境优越。坚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投资环境,沙洋经济开发区正在申报创建省级高新区,“两区两园”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深化审批改革,打造了投资绿色通道;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健全了“项目审批专人全程代理服务、开工建设全方位服务、竣工投产后经常0”三大服务体系。

当前,沙洋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引江济汉工程)、汉江生态经济带及中国农谷、鄂中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机遇,江汉运河通水通航,蒙华铁路、枣潜高速、沙洋中心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动工,沙洋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约6000年前),现县城黄家山,后港赵家湾,五里铺马家垸、三百钱港,毛李荆家城等处有人类居住。

夏《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地域。

商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权国,在现马良镇建权城。

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建冉阝国,(冉也作冉阝或那),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

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冉国。

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都为楚地。

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

秦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现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

西汉新莽代汉(9—24),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

沙洋属编县升级的南顺郡。

东汉光武中兴(25),恢复西汉建置。

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设编县。

建安十四年(209),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与东吴分荆州,编县归属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败亡,编县重属东吴。

三国属东吴。

西晋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281—316),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

东晋属荆州南郡。

永和八年(352),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

隆安五年(401),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

南北朝宋齐沿晋制。

后梁大定三年(557),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现马良镇一带)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

后又分长林县设丰乡、绿麻(故城在沙洋城区,原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作为上黄、章山郡属县。

内方山为基州、章山郡治。

隋统一全国后,仅保留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四大总管,境内属荆州。

开皇十一年(591),废长林县入长宁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长宁为长林。

大业元年(605),改绿麻县为章山县。

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恢复章山县。

武德七年(624),废章山县入郢州。

贞观元年(627),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

贞观八年(634),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

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

贞观二十一年(647),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荆州总管府。

唐德宗贞二十一年(805),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

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沙洋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

后晋天福五年(940),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

宋建隆三年(962),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

开宝五年(972),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

熙宁元年(1073),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

元祐三年(1088),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

靖康元年(1126),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移至藻湖西岸的长林故城,并在鸦雀铺南坡设荆门镇。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废当阳县入长林县,荆门军迁回鸦雀铺南坡。

荆门镇移至新城(现李市镇新城),不久镇废。

宋绍兴十六年(1146),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当阳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

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

明洪武九年(1376),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

洪武十三年(1380),升荆门县为州。

嘉靖十年(1531),荆门州改属承天府。

清顺治三年(1646),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二县。

境内属荆门州直辖。

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

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镇。

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

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

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

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

隶属荆州行署。

1961年,撤市复镇,归属荆门县。

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属荆门市。

1998年12月,撤区设县,仍属荆门市至今。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