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文庙
共 1591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襄垣文庙始建于金年间(1123—1137年),由知县创建。
元二年(1296年),知县傅仲礼重建,将大成殿三间改建为五间。二年(1315年),知县郭从敬建东西庑。延祐五年(1318年),知县何巨济建戟门、棂星门。元年(1330年),知县杨纲重修。
明三年(1370年),知县李文于棂星门置更衣厅二所。二年(1466年),知县柳豸增修。成化四年(1468年),周令增正殿左右二门、泮宫左右二门外石鼓、石狮。年间(1506—1521年),知县张鹏翰始置。二十年(1541年),知县贾希颜改更衣所为名宦乡贤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箫守身因庙学俱隘,展修未竣,年间(1573—1620年),知县张嘉福、武可则继修。
清十四年(1657年),知县郑侨重修。五十三年(1714年),知县重修。三年(1725年),知县李锡桓捐修崇圣祠三间。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尊经阁。
2022年,修缮襄垣文庙藏书楼房顶正脊。
襄垣文庙
建筑格局
襄垣文庙由南至北总体布局原有戟门、下马碑、棂星门、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天德门、泮池、文昌祠、名宦祠、乡贤祠、藏书楼、东庑殿、西庑殿、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等,殿堂楼阁百余间,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
襄垣文庙现存建筑有大成殿、西庑殿、藏书楼。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参观“座中铭”石碑
襄垣文庙有一块名为“座中铭”的石碑,碑文由曾任襄垣县丞所做,以警示鞭策自身,警醒自己,修身进德,尽责尽职,为民服务。
襄垣文庙大成殿内梁架、斗拱、额枋和山面墙体上有清代彩绘。
大成殿壁画
历史文化
至圣先师
孔子被汉平帝称为“先尼公”;和帝封“褒尊侯”;北魏孝文帝称“文圣宣父”;后周宣帝封“邹国公”;隋文帝称“宣师尼父”;唐高宗赠“太师元宗”、谥“文宣王”;宋真宗谥“元圣”,又改“至圣”;元武宗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296年),更号曰“至圣先师孔子”。
学田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知县张鹏翰设释菜田三顷七十四亩,志石在明伦堂。
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中共襄垣工委成立。同月九日,襄垣县第一支地方人民武装一一襄垣抗日自卫队在襄垣文庙建立。
文庙庙会
襄垣文庙庙会起源于南宋三年(1262年)。襄垣文庙建成后,次年三月初三举行开光大典,集会庆贺,并一直沿袭下来。庙会上有潞城甩饼、长子炒饼、壶关羊汤等各种小吃以及其他各种小摊。
活动建设
明德国学公益讲堂走进文庙
2020年10月2日,“明德国学讲堂”在襄垣文庙举办,倡导大众敬圣贤、学礼仪、修品德,并参观文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襄垣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襄垣文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