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科技创新与三次工业革命的胜利

共 212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6-20 08:14

工业革命背后的驱动力是技术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蒸汽动力技术推动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牵引国,曼彻斯特的天空滚滚煤烟。

此时的美国还是农业国,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开始了对英国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引进和模仿。

建国之初,美国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提倡效仿德国,想要将美国建成一个以自耕农业为主、田园沐歌的农业共和国。另一派则希望发展制造业,建立统一市场,将美国发展成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工业国。

工业化可以给政府、军队带来巨大的财政税收,商人们想要靠工业品发财,所有阶层都被“富国强兵”的前景所吸引,于是工业派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于是大量的商人将英国的制造业机密,如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化工技术引进到美国。

当时整个美国社会就是一家巨大的工厂,简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还是扮演着英国追赶者的角色,美国要想超越英国,还是要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由电力和内燃机技术驱动的。大部分的技术都是诞生在欧洲,核心是英国和德国。

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开始从欧洲大量引进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在1900年,美国本土开始加速电气化,诞生了包括爱迪生的灯泡、卡耐基的钢铁、亨利福特的T型车。

到1940年,美国制造业产能已经超越了整个欧洲,在二战中,美国工厂每十分钟就可以下线一架B17轰战机,凭借庞大的工业体量,美国在二战中碾碎了德国和日本。

为什么技术专利诞生在英国,但是美国却更快的将技术规模化呢?

原因是美国更擅长把电力技术运用到工厂中,以大幅提高制造业效率。

电力、钢铁、汽车、铁路、石油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无一例外都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凭借着美国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疯狂投资,搭建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美国制造业效率打遍天下无敌手。

当美国在工厂中大量使用电力的时候,英国的工厂中还在使用各种蒸汽机。英国不是不想拥抱电力,而是英国的电力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无法体现出这些技术的规模效应。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芯片和软件信息技术驱动的。

信息革命始于1950年,二战之后欧洲大量科学家涌入美国,美国也主导了从晶体管到计算机,从软件到互联网,在整个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引领了所有的创新。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让美国人震惊了一把,美国决策层意识到,如果政府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让商业公司来探索技术,以后会一直落后于苏联。

于是美国形成了一套体系,一边是政府积极介入前沿科技的探索,成立各种国家层面的基金组织,真金白银的投入,搞类似于阿波罗计划这样的超级工程。一边高举资本主义大旗,鼓励科技成果向消费市场转化,培育商业巨头,实现自我造血。

靠着这套体系,美国最终在信息革命中超越苏联。

技术 -> 产品 -> 公司 -> 利润 -> 财富,这条链条是美国人最擅长的。

美国人的天赋隐藏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把伟大的发明做成用户方便使用的产品,一是能把发明商业化成企业发展壮大,还有就是用新的手段使得企业经营获得成功。

苏联、欧洲、日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已经全面落后于美国。

美国的这一优势体现到了军事领域,1991年美国发动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海湾战争,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在全方位信息化这一领域的统治力。

中国在过去20年,信息通信技术、软件和互联网快速崛起,超越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级。

甚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大有赶超美国的趋势。

而OpenAI的一声炮响,拉起了人类历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美国再次引领世界。

过去,中国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追赶者的角色,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追赶了美国几十年,中国的标准是“将上一轮科技革命的成功吃干净,下一轮科技革命中紧咬”。

我们已经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钢铁、铁路、汽车、化工、电力、电器制造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软件做到了行业领先,高端制程芯片上也在疯狂补课。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美国看到了中国这一追赶者的竞争力,于是死命打压,而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超车将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毕竟当年美国就是从一个合格的追赶者,超越英国和德国之后成为世界霸主的。

美国的超越靠的是整个体系极强的容错性,让政府和企业相互分工协作,以财富串联整个体系,发挥人的最大效应。

市场经济和商业公司是致胜的关键,美国的每一家领域的公司都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创新和商业化能力。市场经济是所有0之前的那个1,鼓励技术创新,鼓励技术带来财富,可以让每一个靠创新的人成为亿万富翁,大众偶像,这是唯一正确的路径。

在面对巨大的科技变革时,美国政府会坚决的投入和扶持。坚持开放和学习,拥抱各种创新,而不是将创新扼杀在摇篮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在美国市场消化,最后复制到全球市场。

浏览 4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