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

共 155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2

历史沿革

唐高祖武德年间,派三贤、四贤来中国朝贡、传教,两位先贤归真后葬于此山。
元至治二年(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了伊斯兰教圣墓,并立圣墓碑于墓廊正中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中国航海家蒲和日立行香纪事碑于墓廊西侧。
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伊斯兰教圣墓,并悬匾额。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汀邵延等处右总兵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督左协中军游府陈美共修此墓,并立圣墓碑。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缮伊斯兰教圣墓,并立碑刻于墓廊外西侧石壁上。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郭拔萃修缮伊斯兰教圣墓,并立碑刻于墓廊外东侧石壁上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马建纪再建伊斯兰教圣墓墓亭。
清同治十年(1871年),福建提督修缮伊斯兰教圣墓。
1959年,泉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伊斯兰教圣墓。
1983年4月,国务院泉州伊斯兰教史迹考察组对伊斯兰教圣墓进行考察,并破译其碑文。
1985年,泉州市伊斯兰教圣墓文物保管所成立。
2012年,泉州市将伊斯兰教圣墓部分管理责任纳入清源山管委会统一经营管理。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相关诗文

咏“碧玉球”诗
明代:朱梧
湖边球石碧琅玕,太守题石拥紫坛。涌月寒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渶盘。
动时锦水将轮转,圆处巴山作镜看。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妹闲驻弄珊珊。

传说轶事

相传唐朝武德年间,有一次患难成灾,渔民不能出海打鱼,从南洋、阿拉伯等地来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时泉州湾的海外通商贸易受到了破坏,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堆积如山,不能顺利出口外销。外来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玛瑙和香料等进口货物也无法起卸,沸腾的泉州港顿时冷落窒息。就在没有驱鳄良策之时,忽有吏部官员奏书,举荐穆罕默德的四大门徒,唐高祖李渊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头缠白巾,身披法衣,手捧,席坐顶礼,最终由三贤、四贤两位先贤来泉州治理了鳄患。他们面向西方诵读《古兰经》,一挥手就招来了老鹰,老鹰叼着大石头砸向海中,赶跑了鳄鱼,恢复了泉州港昔日的繁华。而景区里的风动石,传说是老鹰叼的一块没有落入海中的巨石。

文物价值

伊斯兰教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它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也是“”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伊斯兰教圣墓展现了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伊朗专家阿里•萨哈瓦特和纳岱丽认为,在伊斯兰世界中,除了穆罕默德圣墓和阿里圣墓之外,伊斯兰教圣墓是历史最久、价值最高的古迹。
墓廊形状呈半月形,如伊斯兰教的新月,体现出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墓盖石整体造型符合伊斯兰文化特征,但最下层环刻的莲瓣纹则是中国文化的常用装饰,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观念,显示出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文物保护

1961年5月,伊斯兰教圣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伊斯兰教圣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灵山路。

交通线路

乘坐丰泽公交17路、19路、27路、13路公交车至伊斯兰教圣墓站下车。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