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共 5688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4-05-24 10:22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的六周内,日军对南京市民、中国士兵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同胞30多万人。
1983年、1998、2006年,先后三次在江东门丛葬地发掘近千具遗骸,经史学、法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鉴定,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骸骨。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启迪后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场地及“万人坑”遗址之上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开放,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84年,河海大学建清凉山丛葬地纪念碑。
198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
1985年8月,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普德寺丛葬地立碑纪念。
1985年8月12日,玄武区政府在北极阁丛葬地立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7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花神庙遇难同胞纪念碑。
1987年12月,南京市政府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
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
主要遗址
综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分布于南京城郊,共有江东门、中山陵西洼子村、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上新河、鱼雷营、汉中门、普德寺、五台山、正觉寺、花神庙、南京大学、燕子矶、草鞋峡、仙鹤门18处。其中以江东门遇难同胞“万人坑”遗址最具代表性。
普德寺丛葬地
普德寺丛葬地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新村街道普德寺社区,位于共青团西侧南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华门外普德寺附近埋葬遇难同胞9721具。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碑呈双手祈祷状。
花神庙丛葬地
花神庙丛葬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原南京市风台乡花神庙一带集体杀害难民和解除武装的士兵7000余人,尸体由芮方缘等人会同红十字会分别掩埋于雨花台下及望江矶、花神庙等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花神庙遇难同胞纪念碑碑身为太湖石制,纪念碑碑底座长2.04米、宽1.88米、高0.28米;,碑身为太湖石高3.02米、长1.33米、宽1.17米。
江东门丛葬地
上新河丛葬地
上新河丛葬地
上新河地区丛葬地位于建邺区水西门外上新河棉花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大批被解除武装之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带之难民,共二万八千七百三十余人悉遭日军杀害于上新河丛葬地。日军屠杀手段残酷,或缚之以溺水,或积薪而活焚,枪击刀劈,对妇女乃至女童均先强奸然后杀害,致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湖南木商盛士征、昌开运两先生私人捐救掩埋一批遗尸。
正觉寺丛葬地
正觉寺丛葬地
正觉寺丛葬地位于武定门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背靠古城墙。此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50周年,于1987年12月立的。碑身是汉白玉制作,长12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碑座是青石雕成的,高90厘米,宽140厘米,整座纪念碑庄重肃穆。碑身两面篆有铭文,正面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背面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武定门正觉寺,将该寺僧人慧兆、德才、宽宏、德清、道禅、刘和尚、张五、源谅、黄布堂、晓侣、慧璜、慧光、源悟、能空、倡修、广祥、广善等十七人集体枪杀;与此同时,日军还在中华门外将尼姑真行、灯高、灯光等杀害。兹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间的五十周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
中山陵西洼子村丛葬地
北极阁丛葬地
煤炭港丛葬地
挹江门丛葬地
中山码头丛葬地
金陵大学丛葬地
金陵大学丛葬地
金陵大学丛葬地位于南秀村5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在城内进行了大屠杀,先后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现址即为当年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重要地方之一。金陵大学为安全区中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难民3万余人,但仍被日军搜出300多名青壮年被杀害,并在金银街、南秀村等地搜出被害尸体千余具。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该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该建筑由祭台、碑座和扇形碑身三部分组成,面朝东南,高约3米,砖石结构,其底座为三级半圆形台阶组成,碑身由方形毛石砌成,碑身的上部则镶有黑色长方形大理石,以示永久纪念。
清凉山丛葬地
清凉山丛葬地
清人们凉山丛葬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现河海大学校园内树丛中。 纪念碑底座为三层红色台阶,碑身是立体白色三个人字形,碑顶上刻置一大古鼎,上刻“居安思危”四个大字。其碑寓意日军屠杀我同胞三十万,血流遍地,并告诫人们生活安乐,不忘历史。碑文: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
汉中门丛葬地
五台山丛葬地
五台山丛葬地位于五台山1~6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五台山是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屠场与死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记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间,曾在此先后四批掩埋尸体254具。纪念碑坐北朝南,为五级台阶塔形平顶墓冢,碑身为红色条石,斜卧台阶,青石砌筑,长3.1米,宽2.75米,五级通高0.9米。碑中央竖写“纪念碑”三个字,系当年被害的幸存者王如贵所书,碑文刻在底座红色石块上,墓碑周围用石柱铁链相圈。
鱼雷营丛葬地
鱼雷营丛葬地
鱼雷营丛葬地遗址在金陵造船厂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夜,侵华日军将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守城官兵九千余人,押至鱼雷营,以机枪集体射杀。同月,日军又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再次杀害我军民三万余人。死难者之遗骸,直至次年二月,犹曝露于军营码头等地。
价值意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是公众悼念遇难同胞、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的重要纪念物,是象征华夏民族经历的屈辱历史、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态度的重要符号,也是推进历史教育、建立创伤记忆、宣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保护措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遗址碑
2006年5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路程约6.7千米,用时约1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