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寺石窟

童子寺石窟

共 147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时期,童子寺石窟开凿。
唐代至清代,进行过修治。
清代中晚期,童子寺石窟进行大规模重绘。
1950年,因当地遭遇强烈地晨,致使崖面崩塌,洞窟陷落,大部分石窟仅存半室,壁画也仅存局部片段。

遗址特点

童子寺石窟的分布大致呈南北走向,坐东朝西,分南北两区,将其自南向北依次编号,共编号9个洞窟。大部分洞窟已经残毁,除编号窟外,其余的主要是崩塌毁坏了的摩崖小窟龛。
童子寺石窟为平面方形中心柱窟,平顶,四角有弧度,三壁三龛。前壁和中心柱前部坍塌,窟口方向南偏西50度。中心柱上下同宽,顶部微微外移。前壁和中心柱的一部分因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崩塌。后壁宽约8.2米,北壁残宽约2.35米,南壁残宽约2.1米,残余进深3.8—4.5米,通高4.3米。中心柱后面宽3.55米,前面已毁,北面残宽约0.9米,南面残宽约0.8米,中心柱后面距石窟东壁2.45米。现存大小石窟9个,窟与窟之间有暗洞相连。石窟分南北两部分,南北长400多米,高约50米。
童子寺石窟内有的壁画多达5层,表层为清代嘉庆时期,中间为唐代、晚唐五代、西夏、清代,底层为十六国时期。窟内壁画清晰可见,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同期。石窟形制多为中心塔柱式,中心塔柱式的石窟是十六国北朝窟典型形制。童子寺彩塑壁画集儒释道于一体,有佛教、道教之神,民间俗神,北魏、隋、唐、元、明、清各代的均有,保存完好的为明、清时期的作品。菩提洞和天洞子内有密宗壁画,并塑有六大观音、五大明王、千手千眼观音等像。南窟1号洞所画的《西游记》壁画共有4幅。画面有猴子出世、悟空拜师、八戒受戒、溪边饮马、柴门问路、穿越荒漠等皆栩栩如生。3号洞壁画由5层构成。
童子寺石窟外景及洞窟分布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艺文

童子寺,在县城东二十里童子坝分水处。石壁峻峭,古洞窈窕,不知创自何时。分南北二洞,北洞最险,中有沈道遗像,名洞子寺,又称童子寺者,因童子坝而得名。各洞俱有神像,下有丛林万株。盛夏之际,游人颇多,清举人曹清有诗……其三云:“每遇名山爱眺游,山峦尽处又山头。僧除花径清如许,莺啭林荫碧欲流。直竖云梯三四丈,深闻石洞几千秋。修真道士今何在?窈窕窟中遗像留。”(民国《创修民乐县志·卷八·建设志》“祠庙”条)

学术研究

2012年,研究生为完成博士论文《唐僧取经图像研究》,对《西游记》壁画洞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拍摄。研究文章对童子寺《西游记》壁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2014年7月14日,兰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博士和资环院教授一行在童子寺进行了碳14测年实验的样本提取,先后提取14个样本,送往北京大学AMS测试中心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的数个数据和结果表明童子寺的年代可能早至十六国时期。
2014年7月底,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民乐县文物局、博物馆等一行对童子寺石窟进行了系统的编号、拍摄,为研究童子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基础的资料,内容总录已完成,发表在2016年第三期。

研究价值

童子寺石窟具有地域特点的壁画,是研究古代河西地区经济、历史、文化,佛教石窟艺术的宝贵资料,对研究十六国北朝以来河西石窟的开凿、佛教传播以及明清时期童子寺藏传佛教在当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90年,童子寺石窟被民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