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工阿申登 : 毛姆短篇小说

联合创作 · 2023-09-05 09:59

“《英国特工阿申登》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比这更伟大的间谍小说。”——雷蒙德•钱德勒

“现代间谍小说始于毛姆的《英国特工阿申登》。”——朱利安•西蒙

“毛姆是以清醒得近乎日常的写实态度书写间谍活动的第一人。” ——约翰•勒卡雷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是知名作家的毛姆受英 国军情六处派遣,赴欧陆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后以这段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独立的短篇小说,结集成册,即《英国特工阿申登》。这部作品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间谍小说之一,为全新一代的间谍文学定下基调,影响了包括“007”之父伊恩•弗莱明、格雷厄姆·格林、约翰•勒卡雷等在内的众多作家。

毛姆以特工阿申登作为串联故事的人物,通过兼具文学性与真实感的叙事、诙谐犀利的风格,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群像。在这些充满惊险、诡诈与荒诞的故事中,毛姆最感兴趣的依旧是非常情境中显现的人性,亦从未失去不动...

“《英国特工阿申登》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比这更伟大的间谍小说。”——雷蒙德•钱德勒

“现代间谍小说始于毛姆的《英国特工阿申登》。”——朱利安•西蒙

“毛姆是以清醒得近乎日常的写实态度书写间谍活动的第一人。” ——约翰•勒卡雷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是知名作家的毛姆受英 国军情六处派遣,赴欧陆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后以这段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独立的短篇小说,结集成册,即《英国特工阿申登》。这部作品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间谍小说之一,为全新一代的间谍文学定下基调,影响了包括“007”之父伊恩•弗莱明、格雷厄姆·格林、约翰•勒卡雷等在内的众多作家。

毛姆以特工阿申登作为串联故事的人物,通过兼具文学性与真实感的叙事、诙谐犀利的风格,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群像。在这些充满惊险、诡诈与荒诞的故事中,毛姆最感兴趣的依旧是非常情境中显现的人性,亦从未失去不动声色关注周遭事物的冷静眼光。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理想国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译自2002年企鹅版,首次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英国特工阿申登》为第三卷。

.

【评论推荐】

张定浩(诗人、文学评论家):好在我们有能够懂得文学语言之微妙和喜剧之微妙的新锐译者,某种程度上,毛姆也得以在汉语中焕然一新……我每次在期刊上看到那些或唠唠叨叨或自吹牛逼的“无趣现实主义”的小说,就想把这套新译的毛姆像板砖一样砸给他们。

小宝(作家、评论家):他(陈以侃)真是毛姆不可多得的译者。我也读过好多毛姆的译本,他的翻译明显地在主观意图上都在追随毛姆的写作风格,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当一位作家开始变得流行,常常意味着我们对他的认识进入一个缓慢的暂停期。在这个意义上,陈以侃对毛姆短篇小说的翻译,是一次重新的开掘。他对毛姆的喜爱,适度的距离感,以及在二者之间川流的严谨的语言能力,别开生面,带领读者进入正视毛姆短篇小说的机锋与魅力的通道中去。

作者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作家。一度从医,后转而致力于写作。作品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常以冷静、讽刺乃至怜悯的态度审视人生,幽默犀利,基调超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

毛姆为当时世界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众多读者且历久不衰,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

译者 | 陈以侃

自由译者,文学评论人,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人性的因素》《撒丁岛》《寻找邓巴》等;文学评论见于《上海书评》《三联生活周刊》《文景》《书城》《外国文艺》《上海文化...

作者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作家。一度从医,后转而致力于写作。作品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常以冷静、讽刺乃至怜悯的态度审视人生,幽默犀利,基调超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

毛姆为当时世界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众多读者且历久不衰,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

译者 | 陈以侃

自由译者,文学评论人,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人性的因素》《撒丁岛》《寻找邓巴》等;文学评论见于《上海书评》《三联生活周刊》《文景》《书城》《外国文艺》《上海文化》《鲤》等。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