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你担忧年龄

共 276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5-27 09:46

从今天开始,我决定在公众号开启一个新的系列,叫做大力哥的思考碎片。

想写这个系列,一方面,是我发现与长文相比,我的短文似乎在朋友圈更被大家喜爱,我觉得在瞬间的思考沉淀上,我可能更有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文对于核心内容本身之外的要求更高,比如文章的开头、衔接、段落划分、结尾等等,但这些对于我要表达的观点并无太大帮助,只是增加了可读性和内容深度。

于是我想开启一个新的系列,跟长文做互补,记录下每天的思考碎片。

slogan我都想好了——

思考碎片,捕捉瞬间的火花。


我是谁。

自我认知这件事真的是值得每天都去想的一个问题,左晖说,简单的问题值得反复去想,因为简单的问题往往触及本质。

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是谁”便是最简单但最触及本质的问题了。如果从哲学的观点我们很难有有效的思考,那我们可以重点思考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试着去完善“我是谁”这个答案。

问题一:我在什么时候会觉得很开心。这个问题主要是让你自己知道,你的正面情绪是哪里来的,是谁给的。如果你读书或健身的时候很开心,那说明你可能是一个自驱力很强的人,如果你在别人交往的时候很开心,那说明你可能是一个依赖性比较强的人。记住那些让你开心的时刻,它们可能能够帮助你回答“你是谁”

问题二:我在谁身上看到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觉从其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的样子,要么是自己过去的样子,要么是自己将来想要成为的样子。无论是哪一种,在那一刻我们都是抽离出来从自己之外的角度来看待自己。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他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们无需对自己做审视,只需要客观的去看看有你的影子的人,也同样能帮助你回答“你是谁”


永远不害怕被评价和被反馈。

这条是在职场中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听到那些不想听的话,于是我们从根源上杜绝这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对于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的作品,我们不想拿出去让别人去评价,例如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

有时候你以为你是对自己的想法质量和表达质量没有信心,但很可能你是对于自己能不能承受住负面的反馈和评价缺乏信心,更有可能,你接受不了的是没有反馈和评价。想想看,你有没有曾经删过朋友圈,就因为发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人点赞和评论。这让我想到上面的一条,如果你也会这样,那说明你可能是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人。

当然,如果负面评价出现了怎么办。

我觉得最难做到的是自己给自己心里所添加的坎。这个坎有两道,第一,觉得很丢人,好像因为有了负面的评价,之后自己所有说的话就再也失去了份量;第二,觉得是被针对了,某种程度上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pua了。

这两道坎要怎么过去,其实谁都知道,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但能不能跨过去,就看个人的修炼了。


永远不会主动给自己的信息设限。

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会给自己设限,比如工作的问题找直属领导就可以了,在打基本功的阶段就不要冒险去承担远超自己能力的活儿,是因为我们会在不自觉中也给自己做期望管理。

如果不做这样的期望管理,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多少不确定性和大概率的失望。比如有问题找最高老板,结果发现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比如硬扛活儿,结果发现自己累得半死还做不出成绩。

那是不是意味着,当有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一股脑儿地往前冲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信息。

我不一定要永远呆在舒适区,我也不一定非要为呆在舒适区而焦虑,但我们不能给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设限。

当我们知道有那条线之外的机会出现时,我们可以做的事去先了解了解,先获得一些消息,再基于这些消息,去判断自己是往前走一步,还是扎实做好当前的工作。这样,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本质上都没有错过另一种可能性。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将不再是想自己到底应不应该为舒适而焦虑,而是要去提升自己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是真是假,含金量如何,对我有什么用。

焦虑时,你被情绪占用了时间,辨别信息时,你是在做一件一定加分的事情。


永远为下一步状态做好准备。

我记得在做B端产品的时候,在判断一个功能要不要做的时候,我的老板会问我一句话:如果明天突然有很多业务方需要做某件事情,那不做这个功能会不会让业务方卡在这里。这可能是一种做产品的哲学,即做一步看三步,用极致状态来检验完备程度。

这种产品哲学同样适用于职场。

我们在职场中的经历会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人有自己的划分标准。比如按照职级划分、按照是否带团队划分,按照是否创业划分。每个人在做的,就是在自己划分出的道路上不断升级打怪。

在这条路上,你怎么样才能把失败的概率降到最低呢,那就是不让你自己成为瓶颈。即,在当前阶段的你,有没有开始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如果明天有一个下个阶段的机会降临了,你能不能抓住。这同样是有极致状态检验你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如果没有,同样的,不要给自己的信息设限,去了解要进入下个阶段,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你在哪些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而那个人,又恰好在你想要去的下个阶段。这些,都是你在为下一步状态做准备。


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你担忧年龄。

这是今晚跟一个朋友探讨的问题,他研究生毕业,读书比一般人晚一年,现在想要换工作,却担心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在某些岗位上太大了。

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年轻人的普遍优势是什么,干活麻利、吸收为主、执行到位、成本低;年纪大的人普遍优势是什么呢,经验加成、资源丰富、看问题更深、更善于协调。

同时,我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模型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能力,另一个是非标准能力。

标准能力模型,往往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可以借鉴,岗位上的人需要的是快速找到方法论并快速落地,需要的是动作速率和执行力。依赖这种能力模型的工作,更倾向年轻人。

非标准能力模型,往往很难有统一的方法论可以借鉴,从解决A问题到解决B问题,边际成本是很难被压缩的,于是需要经验,需要思考深度,在复杂合作时需要协调能力。依赖这种能力模型的工作,更倾向年纪大的人。

当然,这是一种普遍分析,也许很难应用在个例。但从我所在的行业来看,C端产品年龄普遍比B端产品要低,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

那了解到这点,我们再去看,当有的选时,如果你担忧的是年龄歧视,那你首先得判断你想要去的工作,依赖的是哪一种能力模型。如果你没有的选,那你就可以借此机会去思考,你自己到底具备的是什么样的能力模型。

今天就到这了,2021年5月26日。



如果关于思考的碎片你想跟我进一步有交流,欢迎关注公众号,最右边的菜单可以加我微信。同样的,有任何职场中的疑问也可以在微信上问我,我会挑选一些在之后的碎片里跟大家分享出来。

晚安~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