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祝氏宗祠

共 153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6

历史沿革

祝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建文帝壬午科宾贡,盐运司副使祝宗德后裔率先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建该祠。
明成化年间,建文昌阁。
明万历年间,整修龙溪祝氏宗祠。
清雍正六年(1728年),扩建祝氏宗祠。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造龙溪祝氏宗祠头门。
清道光九年(1829年),修理龙溪祝氏宗祠中堂。
清道光十年(1830年),龙溪祝氏宗祠修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龙溪祝氏宗祠重建“崇德”“报功”两厅及寝室。

建筑格局

龙溪祝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80多平方米,大门为平墙门楼,正门顶镶嵌“祝氏宗柯”石刻匾额,大门边各有一只石鼓,门口有6个旗杆墩和2只石狮,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前厅、中堂、后厅三进,内设戏台、跑马楼、厅堂、厢房、膳房和马厩等,形制系中轴山字形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祠堂前面歇山顶式门楼,两边为砖墙。祠堂前宽约36米,后面略宽于前面,中轴线长约68米,其式样按中国传统堪舆学理论要求,建成前窄后宽的布袋形状,形成有利于聚财发家的格局。
龙溪祝氏宗祠外观屋脊高耸,飞檐斗翘,气势恢宏;屋内回廊檐柱,天花门窗,画栋雕梁,朱漆斗彩;藻井、雀替、斗拱,板壁等木质构件和白粉墙壁上,或雕刻人物生动,线条流畅的八仙济贫、游子报恩、鹿鹤衔草等忠孝节义之传说,或彩绘色彩淡雅、古色古香的匡衡凿壁、车胤映雪、悬梁刺股等耕读传家的故事,或绘有一幅幅鸟语花香、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的画面,构图严谨,吉祥如意,反映了家庭自然和睦、孝亲事国的美德与理念。后院“报功”房前有建祠时所植罗汉松。
祝氏宗祠大门

主要建筑

戏台

戏台在进门处,巍峨重檐,台前有宽敞的前院,两侧厢房为二层木结构的观戏楼、跑马楼,并与戏台相通。戏台约高1.9米,宽8.4米,深6.3米,前置一对雕工精致、形象生动的“狮子滚球”,左右各立一根方形石柱,上书“一样楼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几个弟子,能文能武能鬼神”的对联,两边梁柱、雀替上雕刻“狮子吊篮”,张牙舞爪;台中隔板屏风镶嵌戏神“神壁”,造型别致。

中堂和后厅

中堂和后厅均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与戏台相同,为抬梁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大厅正中高悬“郎峰世家”横匾,供族人祭祀、宴会所用,是全族人婚丧嫁娶的场所;三进为后院,是褒彰祀奉“乡贤”和“名宦”而设的享堂,两侧厢房,左有“崇德”设灵台,敬奉历代祖先灵牌,右为“报功”挂真容,安置祖先功名禄位,内祀祝氏始祖祝融神像、神位,江郎山徙迁龙溪开族太公神像、神位,各房各支先祖的灵位牌等。另外,还有厅房、客房、膳堂和马厩等设施。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祠堂的东侧,该阁原为义塾,是祝氏宗祠“重书尚学、耕读为家、赣东北望族”的见证。对于读书人,祠堂自古建有“开贺”制度,即对取得进士,举人、秀才等功名者,祠堂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该项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弟子好学上进的积极性。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龙溪祝氏宗祠
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融汇了皖、浙、闽、赣古建筑优点,设计理念规范、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年代清晰、时代性明显,对研究当地文化及建筑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龙溪祝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