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瓷窑遗址
安仁瓷窑遗址
共 157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9
历史沿革
1977年,发现安仁瓷窑遗址。
1978年,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安仁瓷窑遗址进行两次发掘,清理面积约1261平方米,清理瓷窑10座,出土物及残件89101件,调查暴露的窑址31座,探出一处晾坯场和堆料场,面积约1065平方米。
遗址特点
综述
安仁瓷窑遗址
安仁瓷窑遗址北临三水河,南依山坡,位于三水河南岸约200米的第二层台地上,南北宽约1000米,东西长约15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
安仁瓷窑遗址窑址区文化层堆积较厚,地表为近代扰乱层,有青、黑色釉瓷片、砖瓦残块等。下层有瓷片、钵底、灰渣和耐火砖等。有黄色、酱色、黑色釉瓷片。有带刮釉圈为主的碗、碟、盆、茶托、双耳黑釉小罐、双耳卷唇筒状瓶、单把长流黑釉壶、凹底钵等生活用具。有马、牛、羊、蛙和小瓷球等玩具。第三层有耐火砖、炉灰渣和黄土,出土物较少,有黑釉碗、碟、骑马小俑、黑釉壶较多。第四层为炉灰渣和瓷片堆积,有卵石和淤土,少量青釉碗、碟残片、单耳带流黑釉壶等。第五层是烧渣、红烧土、瓷片,青、黑釉碗,灯和小瓷瓶。四层以下为宋代文化层,有窑址一座,出土盆、瓶、五足炉、樽、灯、匣钵、钵底、三足垫饼、喇叭形支具和支圈等。二至四层约为金、元文化层,有窑址九座、七座有门,火膛、窑床、烟筒、排烟孔等。
窑基
窑基结构为耐火砖砌筑的马蹄形瓷窑,每两座窑之间相距100~200米,炉灰与破瓷片沿第二台地与第一台地斜坡倾倒,堆积层厚约1米。东端的一个窑基周围堆积物为煤碴和缸胎盆、罐瓷片,西端几个窑基附近的堆积物均为青釉、黑釉碗和盘之类的器物。
年代
由瓷器的时代风格以及所使用的窑具、装烧工艺,以及地层堆积情况,可以看出安仁瓷窑遗址是一处金、元时期盛烧一时的民间瓷窑遗址。
文物遗存
窑具
安仁瓷窑遗址发现的窑具数量很大。在宋代遗址里出土最突出的是匣钵与钵盖。匣钵敞口,宽沿外翻下折,圆底,钵益直口,下腹折收,纽如圈足,如同浅盘倒置。还有底钵,一种敞口,腹微收,近筒形,平底;另一种敞口,腹斜收,平底。两种外壁均有螺旋纹。支烧具有支圈,似喇叭形,三足垫饼等。从这些窑具中可以看出宋代烧制方法和工艺特征,是判断宋代器物的依据。金元窑址出士的窑具有匣钵盖、底钵、支烧具等。其中支烧具的品种多样,有四叉形、圆环形、筒形、圆饼形、柱形(包括束腰形与台柱形)等,它们是烧制不同器型而选择使用的。窑具均用耐火士素烧而成。发现的印模具也较丰富,有碗内壁印模、盘内壁印模玩具模具等。这些印模具特别是碗内壁印模与发现的金元时的碗内印纹相同,如水波纹、缠枝纹、花草奔鹿纹、“风花雪月”纹、荷叶游鱼纹等。同时还出土有制瓷工具,有石碾轮、石轮盘、石臼、石杵、瓷釉套环、釉浆盆等。
瓷器
宋代器物有碗、盘、壶、瓶、灯等。碗器型有多种,内外施满釉,以青釉多见,有青中闪绿,也有泛黄的。纹饰简单,内腹施直线、弦纹,个别的外腹有花卉纹。黑釉与酱釉碗多为素面其造型、釉色、制作处理与宋代耀州窑相近,但是在质量方面显得粗糙。例如胎质较粗厚重,含有许多杂质,胎灰色较重。
金元时的瓷窑遗址较宋代的多,出土的瓷器、残片、窑具也较为丰富。主要烧制碗、盘、罐、盆、瓶、壶、灯盏、尊炉、玩具等品种,均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以青釉器物为主,还有黑釉和酱色釉器物。
研究价值
安仁瓷窑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代北方窑炉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安仁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安仁瓷窑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关镇安仁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安仁瓷窑遗址,路程约2.9千米,用时约6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