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桥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3 23:17

地名由来:相传,明代境内有座大河阻碍人们出行,一许姓人家架设一座桥,得名“许架桥”,后谐音演变为“许家桥”。乡以桥名。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和丁家港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位于常德市西南部,距市区17公里,紧临桃花源机场,总面积60.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21580人,居住着回、维、土家、苗等16个少数民族,全乡少数民族88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0%。耕地面积28750亩,山林25470亩,属典型的一分山水一分田丘陵地带。2014年底,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经济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年纯收入达6100元,同比增长12.9%。历年来,许家桥回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融合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稳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许家桥回维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高品质油茶产业,种植面积达1.6万亩,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劳务经济方兴未艾,年转移剩余劳动力8600人(次),农民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2%。布局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业,积极扶植牛牛米业投资6000多万元修建了粮储基地;引进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对广城山村2000亩油茶林进行低改新造试点;大力推进大棚蔬菜种植,整合土地资源,已达成企业投资意向过亿元。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走工商业协同发展道路,先后有南方海绵厂、阳光乳业、兴盛鞋厂等规模企业落户许家桥,商贸业日趋兴旺,个体工商户达200多家,乡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基础设施】目前全乡16个行政村完成了村道硬化项目,总通达里程200多公里。完成了集镇墟场街道路灯安装工程,让居民夜晚出行更方便安全;乡本级社会融资300多万元新建了许家桥农贸市场,彻底消除了319国道上的“马路市场”,解决了常年交通拥堵的顽疾;投资140万元,完成了集镇墟场2400米下水道建设,让雨天集镇街道污水横流成为历史;安装完成集镇墟场视频安全防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完成了全乡农电网二期改造;完成了乡中学三用堂新建,启动了学生宿舍楼建设;完成了乡清真寺整修,为信教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年底前将完成许家冲自来水厂建设,全乡2万多人民群众将彻底实现饮用安全自来水。整修乡政府所在地街道路面1100米,建设了面积达3100平方米的许家桥文化体育广场,街道架设了路灯监控,狠抓环境卫生整治,街道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许家桥回维乡小城镇建设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许家桥回维乡中堰村在争创“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修建了高标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面积6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新建图书阅览室1个,藏书1.5万册;配置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18套;危房改造68户、村道硬化9.1公里,一个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耀然眼前。

【名胜古迹】天子岗 又名添嗣岗,位于许家桥回维乡双堰村一带。是宋时鼎澧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武陵县志》载:“(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二月,鼎州民钟相......自称楚王”、“改元天载,陷澧州,杀守臣王宗权”。钟相系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武陵人。他利用巫教组织农民,以武陵县唐封乡水连村(今斗姆湖葛麻山一带)为根据地,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占鼎州、澧州、潭州、岳州等七州十九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声威远播,朝廷惊恐。钟相被推为楚王,后为孔彦舟所败,其部由杨幺领导继续斗争。为纪念钟相起义登基,人们将添嗣岗称为天子岗。该山岗南北走向,呈扇子形。前宽后窄,长约600米。岗面开阔,东北面与斗姆湖平川相连,西南面与葛麻山沟壑相属,可进可退,能攻能守,堪称兵家要塞。清末建有添嗣仙寺,寺前宝塔屹立,四周古木参天,碧流环绕。远看天子岗似卧龙盘踞,威风凛凛,常有游客慕名而至。金牛夕照 金牛夕照属于潇洒八景之一,历代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吟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让人觉得误入世入桃源,更兼虫鸣鸟语,牛羊成群,让行人流连忘返。

【民俗文化】相传在明代,境内有一条河阻碍了人们的出行,有一户姓许的人家为了方便过往的商客路人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桥,许架桥由此而得名,因架与家音似,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逐渐演变成了许家桥。春秋时属楚地,唐代时属朗州,明代属武陵,1984年之前隶属金刚人民社区,1984年1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乡,是鼎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清真寺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清真寺座落在民族村境内,邻319国道。解放前有樟树湾清真寺(黄姓)、西庄坪清真寺(李姓)两座大型清真寺,但都先后毁于“-”与“文革”, 特别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樟树湾清真寺规模宏大,为当时的大联五坊(八斗湾、夹溪岭、教门冲、花莲冲、段家溶)与小联五坊(樟树湾、西庄坪、跑马岗、赛李湾、官沟坪)之首。于1988年4月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努力下重建。重建后的清真寺占地近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环境优美、树木成荫。拥有民族宗教活动所需的生活、沐浴、丧葬设施,备有电热水器、冷热空调,安装有自来水,平时有礼拜乡老20余人,主麻日有50余人参加,开斋节、夜头、古尔邦节等节日,更是热闹非凡,参与乡老多达400余人。2014年4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维修,一个全新的清真寺展示在各族同胞面前,成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的一大景点与一张精美的名片。民族节日 许家桥回维乡是一个多民族乡,全乡有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白族和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回族、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956年建许家桥乡,1958年改置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5年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14.5公里。面积60.2平方公里,人口2.1万。乡政府驻麻家巷。国道319线贯穿乡境。辖许家桥、三德桥、八叶桥、三元桥、五宝山、药王溪、金牛山、广成、麻家巷、兴旺、中堰、永寺山、民族.兴费山、双堰岗、距马16个村委会。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盛产油茶、黄花菜。矿产有黄金及优质金刚石。601矿和省地质413队设此。

历史沿革:

民国,属常德县仁道、五泉2乡。

1961年,设许家桥公社。

1984年12月,设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

1988年1月,属鼎城区。

2015年,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和丁家港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