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乡
地名由来:马莲乡因地处马莲河而得名,故称马莲乡。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马莲乡人口数量为1.34万人,位列西吉县各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
马莲乡位于西吉县东南部,东与原州区接壤,距县城40公里,境内南北为山峦,平均海拔1890米,最高点古城梁海拔2165米,中部为河谷平川, 属于葫芦河川道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90米,现有耕地面积45285亩。全乡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共有3406户19234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全乡现有水库2座,小塘坝及淤泥坝12处,机井82眼,可灌溉农田603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91公顷,人均有粮3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87元,牛存栏6039头,羊存栏6903只,猪存栏906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
发展思路
乡党委、0围绕县情、立足乡情、针对村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结合川区与山区不同的生产条件,提出了“山区种草种树种洋芋,川区有粮有油有特色,以川区带山区,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主攻“马铃薯、草畜、劳务”三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递增,年增长速度超过10%。-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山区马铃薯种植优势,适当扩量川区水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种植马铃薯55949.9亩,力争全年实现马铃薯总产75532吨,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优质脱毒专用马铃薯22279亩,标准化种植11063.6。在马铃薯示范点建设上,重点抓好以新堡村、后庄村、马其沟村、罗曼沟村为主的马铃薯万亩种植示范点,村村建立500以上马铃薯示范点一个。继续加强“村企合作”,逐步提高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水平;争取年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建个体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2个,改扩建2个,不断加大马铃薯产业化进程。-草畜产业
继续巩固和增加人工种草面积,加大圈舍改造步伐,力争年内牛饲养总量达到1万头,努力解决好在草畜产业发展中草、圈、畜的关系,为发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牛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进一步提升北山村全区黄牛养殖示范村的基础上,结合实施“百村万户”养殖工程,在草畜发展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巴都沟村建立全县肉牛养殖示范村;加强对历年的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抚育管理14618亩,补栽补植781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实行舍饲养殖,做到“封得住,不反弹”。
-劳务产业
以春季万人劳务输出活动为契机,积极鼓励劳务经济人带动,主要向新疆、内蒙古等建筑工地输出。2006年向区内银川、吴忠等重点工程输出,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务工人员3185人,占总任务的70%,乡0组织输出269人,占任务673人的40%,集中输出91人,福建16人,占任务的41%。通过经济人带动向新疆、内蒙输出600人、向区内重点工程输出241人,群众自发性输出2063人。
-扶贫开发
马莲乡新堡村、后庄村、罗曼沟村被确定为全县第二批59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会同区、市、县包扶部门(单位)制定出了村级扶贫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包扶部门(单位)多次在所包扶的村协调解决有关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教育卫生、基层党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涉及新堡、后庄、罗曼沟、八代沟等四村的2500亩机修农田任务进展顺利,乡0成立了农田建设实施-小组,并与中标车队、村委会签定了责任书,目前,12台机车已机修农田面积过半。同时加大集资款收缴力度,确保按期按标准完成机修农田建设任务。
-农村建设
乡党委、0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确定川道区南川村、巴都沟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正在规划当中。全乡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危窑改造42户。在困难群众生活上,认真做好低保户的摸底登记确认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救助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五保户”供养制度。
历史沿革:
宋代,设中安堡。
明代,设马莲川堡,属固原卫。
清代,仍置堡,属硝河城分州。
民国时,属将台乡公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西吉建县后划归西吉,设马莲乡。
1949年11月,境内设马莲、张堡塬乡,隶属将台区。
1956年9月,张堡塬并入马莲乡,仍属将台区。
1958年10月,与将台合并,属将台公社。
1961年5月,增设马莲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属兴隆区。
1983年12月,由马莲公社改为马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