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如何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

共 257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7-01 11:01


“一方面,我们要表达人类共享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文整理自尹鸿先生在2021腾云峰会上的演讲。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电影电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影有126年,电视也有七八十年。正是由于新的科技的加入、互联网的加入,才有了一种新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包含文学、艺术、人类学与影视的结合,传统影视内容与新的传播媒体的结合,也包括与互联网的融合,都是新文创的未来。新文创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今天,我想讲“怎么用影视讲好中国故事”,着重讲的一个问题是:怎么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的故事。


大家知道,讲好中国故事历来有两个假定


一是对于本土受众,要让大家热爱本土文化,让大家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


二是在当下这代人身上,有越来越多“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的使命感。换句话说,要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的一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其实,影视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这大致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80、1990年阶段,1994年之前。当时,世界影坛刮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风”。在这个阶段,以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作品为代表,中国电影被世界关注,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又有着与世界文明对话和交流的自觉性。再加上受到世界不同电影文化带来的视听语言革命,可以说惊世骇俗,囊括了这个时期几乎世界上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奖项。


彼时,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不是新闻,没有中国电影获奖才会成为新闻。


第二阶段,是中国加入WTO后,影视行业开始了产业化改革。这次产业化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就是中国电影不仅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到认可,而且开始进入全球主流电影市场。


到目前为止,排在北美外语影片票房排行第一名的是华语电影《卧虎藏龙》,排在第三位的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实际上,中国电影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最大改变是,我们不仅让电影节接受了中国电影,而且让外国观众接受了中国电影。


这个时候,中国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开始被西方青睐,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关注。我们研究过这段时间各种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电影的信息报道,数量之多,超过我们的想象。


第三阶段,产业化改革改变了好莱坞主流电影的中国表达。中国市场扩展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让我们改变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全球话语权。


我经常说,过去看到好莱坞电影描写中国人的时候,形象大多不那么“高大”,甚至带有一定程度对于东方文化某些方面的偏见。但自从我们成为第二大市场后,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都“漂亮”了,影片也会选取漂亮的演员——中国形象有了现代性。这重新塑造了中国形象。


换句话说,中国用自己的改革开放迫使主流的国际文化改变了对中国的呈现。所以,当大家把这段时间的电影拿出来看,会明显看到不同的变化。


第四阶段,2010年后,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我们非常自觉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借助通讯卫星等技术的普及,以及大量“走出去”工程,我们积极推动了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包括新时代以来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等。我们有了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


与此同时,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影视的走出去也遭遇了新的挑战。


今天,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影视重新讲好中国故事的阶段。


互联网跨过了原来所有传统渠道的限制,跨过了寻找用户和观众的限制。很多作品通过互联网通道走向了海外。在游戏中也有大量的中国符号,最近让国内外备受关注的“国风”,就是一个新时代的文化现象。


当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具有全球共享价值的产品还相当匮乏,近期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排他性的偏激,这都会在与全球交流的时候,导致自信过度的、夸大的与世界对立的偏向,当然,产业与渠道也没有布局好,还有一些作品的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不足。但是,我们相信这些都会逐渐改变。


我想引一段《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世界的文学。”


我相信,这种“世界文学局面”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故事做出更多贡献。


今天我们谈到历史、文学、科技、影视、创意、中国故事、世界共享......它们息息相关、生生不息,这场腾云峰会就体现出了新文创的交叉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表达人类共享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寻找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当然也有许多的糟粕。这一百年来,中国就是在如何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既有传统文化血脉又面向未来的新的文化。我们努力了百年。


今天的新文创,一定也包含了如何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青年的新的创作力量,我们也相信这种活动会给大家带来新启发,共同为新文创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1腾云峰会 
精彩回顾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以《构建新文创的新图景,在时代洪流中生生不息》为主题发表致辞,分享了腾讯新文创的探索和思考。

一曲秋鸿,千载古琴。点此观看古琴制作非遗传承人、故宫特邀古琴专家杨致俭精彩表演。

关于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活化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等27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新文创实践者怎样说?点此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喜欢本文?快点亮右下角“在看”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