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圪旦遗址

寨子圪旦遗址

共 122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12

历史沿革

寨子圪旦遗址
199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小鱼沟隧道穿越的山头顶部发掘了寨子圪旦遗址。

遗址特点

综述
寨子圪旦遗址
寨子圪旦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具有石城性质的遗址之一,也是为数极少的集防御与宗教为一体的原始社会晚期古人类聚落中心遗址。寨子圪旦遗址的主要遗迹是环绕山丘顶部修筑的石筑围墙及围墙内的高台建筑。石筑围墙依山顶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规整,略呈椭圆形,南、北最长160米,东、西最宽11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石砌围墙
寨子圪旦遗址石围墙
寨子圪旦遗址石砌围墙底宽4.5米,顶部残宽0.5~3.5米,残高约1.5米。墙体的内外两璧都用石板或石块垒砌而成,略呈斜坡状,较为平整,尤其是内壁更为平直。中部由碎石块和土填充而成,填土虽未发现夯或砸的痕迹,但坚硬。垒砌墙体的石板和石块都为就地取材。从墙体外侧下部的基岩都星垂直状可知,当时的人们不仅从这里就近得到了石料,同时也增加了围墙的高度,有效地提高了防御能力。石筑围墙的西、南墙及东墙的南段和北墙的西段都保存较好,余下的地段由于濒临黄河西岸绝壁,故未发现石墙迹象。在围墙的西北角,石墙内侧圆弧外侧依地势凸出。
祭台
寨子圪旦遗址祭台
寨子圪旦遗址的中心地带,有一底边长约30米的覆斗状高台建筑基址,利用自然坡度采取周边垒起叠加的办法,又形成一周台基,使主体形成双层叠加的覆斗状。祭台顶边长20米,残高约3米,表面砌以石块。在祭坛南部有2座长方形石墙建筑基址,与中央祭坛呈品字形分布,形成祭祀区。该遗址的性质属于以中心祭坛为主体、主要履行宗教事务的祭祀活动。

文物遗存

寨子圪旦遗址共发现石、骨、陶质各类遗物约100件,此外还采集了大量的陶器标本。种类有石斧、刀、磨盘、磨棒,骨针、锥、泥质灰陶素面敛口钵、篮纹喇叭口圆底陶瓶、篮纹敛口陶折肩罐等。石器、骨器都通体磨制,陶器多为手制,器形规整,烧造火候较高。据陶器的形制等综合分析,该遗址的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距今约5000年左右。

研究价值

寨子圪旦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具有“石城”性质的遗址之一,也是集防御与宗教为一体的原始社会晚期古人类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聚落形态、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工作等,提供了全新的珍贵资料。

保护措施

寨子圪旦遗址遗址碑
2013年5月,寨子圪旦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寨子圪旦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百草塔村荒地社东北约2000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寨子圪旦遗址,路程约19千米,用时约3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