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联合创作 · 2023-08-06 06:37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绿春县境中南部,属哀牢山南延余脉,与老挝丰沙里自然保护区相连。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海拔2637米,总面积650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3%,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哀牢山南段三个分支中的中支,西北—东南走向,是下古生界的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的断块山。山脊明显,夹在茶卡河与渣玛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为构造侵蚀中山、高中山和深切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缺少盆地与宽谷平原,平均海拔2000m。主峰瑶人河源头,海拔2637m。
哀牢山由玉溪地区南部进入红河州,受红河及其支流的分割,黄连山耸立于中段山地的南端,广义的黄连山为包围在牛孔河、勐漫河——小黑江和李仙江之间的倒三角形的一片山地;狭义的黄连山,则为小黑江,勐漫河与渣玛河之间的梁状山地。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就分布在广义的黄连山周围。由于该山体四周低下,被深切谷地包围,中部隆起,形成封闭独立的生态体系。

气候条件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海拔高低不同,可分为三种气候类型区:海拔600m或900m以下河谷地区为长夏无冬、春洲目连类型;900m以上至2300m之间的地区为四季如春类型;2300m以上的山地北部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类型。

土壤条件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规律是:以垂直分布规律为主,从低海拔的山麓到高海拔的山巅,土壤类型依次为: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l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水平分布规律为东南、西南面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而北部则为黄棕壤,其中以黄棕壤所占的面积最大,约占土壤总面积的34%。

水文条件

绿春县境内的河流都属于红河水系。发源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是源于北部老边的勐漫河。勐漫河由茶卡河、腊姑河、虾处河、俄黄河、哈马河等小河流汇合组成,由西向东折转南,在阿尼与渣玛河汇合成小黑江,最后流出境外。勐漫河流程55km,流域面积535km2,平均流量30.5m3/s,年流量7.665亿立方米。另一条是喳玛河,由喳尼河、卡欧河、玛玉河、的加河、的松河、罗拉河等支流汇合而成,在阿尼与勐漫河合成小黑江,流程32km,流域面积416km2,年均流量3.7m3/s。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对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动物资源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滇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据调查,有哺乳类动物100种,分属9目、24科、68属,以种数比,仅次于西双版纳、高黎贡山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而就保护种类而言,保护区分布有国内外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兽类28种。一级有蜂猴、间峰猴、友叶猴、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马来熊、云豹、金钱豹、印支虎等9种,其中,后6种现存自然种类数量极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红皮书列为高度濒危种。二级有猕猴、穿山甲、水鹿、斑羚、鬣羚、金猫、大灵猫、白腹锦鸡、黑鹇、熊猴、拂猴、短尾猴等。

植物资源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交界“绿色大三角洲”的三角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相连的保留完整的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滇南热带保护区中唯一的分布最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种植被类型垂直分布的保护区,是云南南部热带保护区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动植物区系和种群交流的绿色“大走廊”。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2003年5月,经红河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组建云南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批复,正式成立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属副县(处)级事业单位。6月,经国务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9月,国家林业局对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2005年8月,国家林业局对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

2011年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同意调整云南黄连山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较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景区山路蜿蜒,云雾缭绕,有水库镇山,水木种类丰富,风景甚好。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