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

联合创作 · 2023-07-24 14:53

地名由来:古为长江、沮漳河、夏水三角洲顶端的市镇,由此得名。“沙市”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万寿园

2022年8月,沙市区入围2021年度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沙市区人口数量为50.49万人,位列荆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3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022位。

2020年6月,沙市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17年12月,第一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公布,沙市区入围。

2017年2月,沙市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7年,中国科协命名沙市区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沙市:春秋战国时名江津,又称夏首,是楚国都城郢的外港。唐时改名沙头市,简称沙市,袭用至今。

沙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沙市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沙市自古就是“三楚名镇”,原是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一个江边渡口,古名津,又名夏首,在春秋战国时,改名江津,是楚国国都郢的外港,到唐朝时代,改名沙头市,简称沙市。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沙市辟为通商口岸,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1940年6月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沙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第四行政专员公署设在沙市,并将市区划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镇。1949年7月15日,沙市解放,划为省辖市。1956年改为荆州地辖市。1979年复为省辖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设立荆沙市,后更名为荆州市,以原沙市市辖区为主体,对区划作适当调整后设立沙市区,成为荆州市中心城区。

沙市城区设中山路、解放路、胜利街、崇文街、朝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辖1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设立新、关沮两个乡,锣场、观音垱、岑河三个镇,辖4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委员会,573个村民小组;代管省畜牧良种场。2003年底全区总人口为55.86万人,城镇人口44.96万人,城镇化率80.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25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沙市以其经济发展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明星城市。2003年辖区生产总值77.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0.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9万元。2003年区属单位职工平均工资68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8元。

全区南北最宽相距26公里,东西最长相距29.7公里,总面积49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7.77平方公里。沙市是长江古河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30至36米间。沙市处于江河湖网之中:北临长湖,最高水位33.29米;南靠长江,最高水位45.22米。沙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无霜期长达230-270天,年降雨量一般在958-1325毫米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沙市一直是长江中游工商名城,川湘鄂豫经济纽带。她依托江汉平原,经济腹地广阔,市场辐射面广,商品集散量大,物畅其流,商家云集。沙市地处湖北省经济“大三角”(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宜昌、三峡)主轴线的中心点,在全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沿边向沿江及中西部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局中,具有北下南上承东启西的地缘区位优势。

历史沿革:

沙市发端于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770~221)名为津、江津(长江渡口)、夏首等称谓,属于荆州南国楚郢领域。

秦汉时期(221),沙市名曰津乡,由荆州临江郡,郢县管辖。

魏晋南北期(220~589),沙市称江津,为梁元帝(552)梁都的外港,隶属于荆州南郡江陵县管辖。

隋代(581~618),沙市仍名曰江津,属于荆州总管的江陵县。

唐朝(618~904),初见沙头、沙头市、沙市等称谓,属于山南东道南郡江陵府疆域,系荆州的外港。

五代十国(907~960),南平国王高季兴置沙头镇,属于南平国(又称荆南国)荆州江陵县所管。

宋代(960~1279),设监镇,筑沙市城,名为沙市镇,隶属于荆湖北路,荆南府江陵县管辖。

元代(1260~1367),录事司和江陵县治设于沙市,名曰沙市司,属于山南江北道,中兴路江陵县所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置湖广分省于沙市,设荆南行署于沙市三清观。

明朝(1368~1644),名曰沙市镇,属湖广省荆州府江陵县所管。

明朝初期,沙市设巡检司,荆南行署仍设于沙市三清观、江陵县治亦立于沙市。

清朝(1644~1911),称沙市镇、沙市司、沙市汛(汛为清朝建政乡制),荆州通判厅移驻沙市,设置沙市巡桥司署等行政机构。

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荆州府江陵县管辖。

民国初期(1912),称沙市、沙市镇、沙市汛,先后隶属于荆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江陵县管理。

民国十九年(1930),废汛团制,改为江陵县第二区,市区内置有博爱、和平、民权、建设四镇。

民国21年(1932),沙市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江陵县,镇内实行保、甲制度。

日伪时期(1940~1945),沙市属于江陵一区,市区内设置博爱、和平、建设、民权4个镇。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沙市光复后,市内分设复兴(后改为民族)、民权、建设(后改为民生)3个镇。

属于江陵县第二区管辖,湖北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江陵县政府迁驻沙市。

1949年4月,为迎接沙市解放,在随县双河组建了中共沙市市委,着手进城前的准备工作。

5月底,在荆门十里铺大余家湾成立市委机关。

7月15日,沙市解放。

7月17日,沙市市委、沙市人民政府进城,同时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沙市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沙市实行军事管制。

1950年5月底,沙市废除保甲制度,各街道建立居民小组代表会。

8月10日~9月5日,全市开展户口申报工作。

共申报户口20660户,83579人(不包括郊区农村户口)。

同时,结合民主建政,全市建立居民小组137个。

1951年10月,全市街道开展民主建政。

1952年2月17日结束。

全市建立48个居民委员会。

1953年2月,沙市市政府决定,在市区设立5个区公所,28个居委会。

6月30日24时,全国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

沙市共有22108户(1953年),87967人(1953年)。

其中,郊区有816户(1953年),3422人(1953年)。

1955年11月11日,沙市市人委决定将市区4个区公所改为7个街道办事处(民主街、胜利街、梅台巷、中山横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街道办事处),并将全市28个居委会划分为46个居委会(水上区和太师渊乡的建制未变)。

1962年11月28日,荆州专署将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个大队、荆江公社1个大队和机械农场3个分场划归江陵县。

1975年1月17日,江陵县的立新、杨场两个人民公社和周黄人民公社的竺桥、宿驾两个生产队划归沙市。

3月18日,江陵黄潭堤和杨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长湖库堤雷家垱至沙桥门的东堤(1813米)、关沮口至塍子头(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0年4月6日,沙市市革委会将全市60个居民委员会划分为80个。

5月12日,将5个城市人民公社改名为街道办事处。

1985年9月10日,江陵县的1乡(锣场乡)13村(锣场乡的8个村、郢东乡的4个村和岑河乡的1个村),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1.4万余划归沙市。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的批复》国函〔1994〕99号,1994年10月22日,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

1996年12月19日改为荆州市,同时设立沙市区,12月22日沙市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浏览 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