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店遗址
共 201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0
历史沿革
1957年,蒲城店生产队打井时发现蒲城店遗址。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2020年,由豫晋皖陕等省联合申报的“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获得批准立项并启动实施,蒲城店遗址也重新进行了系统勘探。
遗址特点
蒲城店遗存分布十分集中,多元文化交叠并存。它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
文物遗存
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主要发现的遗迹以龙山文化的城墙和灰坑为主,龙山城址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岗地上,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北面是湛河故道(北墙可能被河水冲毁),西墙(含城壕)残长124米,南墙中东部向北转折后又向东延伸,南墙全长246米。城墙底部宽7—9米,残高约3米,夯层厚约0.2米,现存城墙由主体墙和两面护坡组成,墙外紧接宽而深的。该城址的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多呈圆形,大多为平底和锅底形,敞口或直口,出土遗物多陶器,陶质多为夹砂灰陶,器形有罐、盆、钵等。
蒲城店遗址古城模型
第二阶段代表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主要发现的遗迹为城墙和房基,城址位于遗址西南部,保存较好,略呈东西向长方形。城址(含城壕)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204米。筑城时特意先把拟建城墙之处的原有杂土挖出,再填以较纯净的土并经夯打以使城墙地基坚实。房基遗址十分集中,在不到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二十多处的房基,有一间、两间、三间和多间,最多为一排七间,每间的长度大约在2—3米之间。从一处房子的房间的数量看,这一时期正处在一个从群居到一家一户生活的过渡时期。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有罐、盆、钵等,石器主要为穿孔石刀。该城址的年代大致为二里头文化早期,是夏代一座军事重镇。
蒲城店遗址出土的平底碗(二里头文化)
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主要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墓葬和水井,灰坑以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墓葬为竖穴土坑,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鼎、敦、罐、壶、豆、钵、盆等。
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主要发现的遗迹有建筑遗迹、墓葬和陶窑,建筑遗迹主要为大量的建筑用筒瓦和板瓦,墓葬为空心砖墓和小砖墓,出土遗物有陶罐、陶壶、陶钵、铁剑、铜镜等。
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主要发现有宋代的六边形和八边形砖室墓,墓内有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有的砖雕上有熨斗、剪刀、尺子等,墓内有砖砌的棺床,有的墓内为仿木陶棺,棺内为二人,二次葬。
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主要发现的为明代的平民墓葬,随葬品较少。
文物价值
蒲城店遗址堆积丰富、遗迹种类齐全,延续时间长,面积大,对研究豫中南地区从到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确定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即新砦期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为揭示二里头文化是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煤山类型发展而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明史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探索原始社会晚期城池布局、人们的居住形式乃至社会组织结构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63年6月20日,蒲城店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蒲城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蒲城店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
①平顶山市城区可乘坐807路公交在蒲城村站下,步行约90米;乘坐11路公交在东方汽贸物流园站下车,步行约600米。
自驾
从平顶山市政府出发,路程大约28.4公里,约需4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