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造”钻石公司卖了200亿
上市不过是公司基业常青、若干年长线发展中迈过的一小步。
全文4085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文|齐敏倩
编辑|刘肖迎
来源|市界
ID:ishijie2018
题图|Pexels
这是一个比点石成金更真实、更猛烈的故事。
消费市场上,被称为“人造钻石”的培育钻石并不火热,许多消费者不知其为何物。卖天然钻石的商家,还会经常打着“天然”“稀缺”的名号拉踩培育钻石。
但这丝毫不影响资本市场对培育钻石的追捧。9月24日,我国培育钻石主要生产商——力量钻石在创业板上市,实控人母子以近百亿身家,成为河南商丘首富。
截至11月18日,力量钻石的股价为310.20元,较20.62元的发行价涨了15倍,总市值187.27亿元。
“资本来了,一切都会好的。”做了5年培育钻石珠宝生意的张成觉得风口终于来了,很是期待行业今后的发展。一场疯狂追逐培育钻石的大戏,正在悄悄上演。
培育钻石火了
“培育钻石真猛啊!”看到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投资人李浩不由地感叹。从今年4月份起,李浩的研究生室友就一直在宿舍群里“狂推”培育钻石概念股。
培育钻石,其实就是实验室培育出来的钻石,它是人造金刚石的一种。人造金刚石中颗粒大小、品质可以媲美天然钻石的,被称为培育钻石。
大单晶金刚石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一样,都由碳元素组成,两者拥有相同的化学、物理特性,培育钻石在透明度、折射率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天然钻石一较高下。
不仅肉眼看不出区别,而且培育钻石价格也更加“接地气”。数据显示,2019年培育钻石的零售价只有天然钻石的45%。
同样的品质,更低的价格,照理说培育钻石出现之日就该受到疯抢才对,可很长时间内珠宝商对于培育钻石一直持观望态度。他们最大的顾虑就是,谁来鉴定培育钻石,证明它的价值?
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也开始为培育钻石站台,彻底改变了培育钻石的命运。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将培育钻石列入钻石大类;创立了钻石鉴定4C标准的GIA(美国珠宝学院)培育钻石证书用的鉴定用语和天然钻石一模一样;HRD(比利时钻石高阶层会议) 针对培育钻石采用了天然钻石的分级语言。
得到权威认证后,培育钻石开始流行。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18 年和 2019 年全球培育钻石产量增长率为15%—20%。
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批培育钻石珠宝品牌CARAXY凯丽希相关负责人告诉市界:“从2020年以来,市场热度大幅上升,消费者,尤其是现在结婚主力的25-30岁人群,对培育钻石的接受度比以前大幅提升了。”
这种变化在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中更为明显。
“既然都一样,为什么不买更便宜的培育钻石呢?而且,钻石代表爱情本身就是商家营销出来的啊,广告课上不是学过嘛。我不信它们那一套,漂亮性价比高就可以。”硕士毕业三年的准新娘苏静这样说道。
相比消费市场潜移默化的改变,资本市场对培育钻石的追捧更为猛烈、直接。
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排名前两位的中兵红箭和黄河旋风,股价纷纷上涨。7月1日至今,中兵红箭股价上涨近200%;4月1日至今,黄河旋风股价上涨近300%。
不过,培育钻石概念股中涨得最猛的当属力量钻石。上市当天,力量钻石股价暴涨11倍;上市至今不足两个月,力量钻石股价上涨16倍,今年三季报,牛散钟格也出现在力量钻石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
论业务规模,力量钻石基本只有两位“老大哥”中兵红箭和黄河旋风的零头。2020年,力量钻石营收2.45亿元。排名前两位的中南钻石和黄河旋风超硬材料营收分别为19.2亿元和11.8亿元,是力量钻石的7.8倍和4.8倍。
为什么最受资本追捧的反而是力量钻石呢?
一招鲜
除了“新股光环”外,对培育钻石业务的布局和重视,或许是力量钻石更受资本青睐的原因。
在培育钻石这个细分领域,力量钻石的生产技术水平位于行业前列。目前,力量钻石已经可以批量化生产2—10克拉大颗粒高品级的培育钻石,处于实验室技术研究阶段的大颗粒培育钻石可以达到25克拉。
中南钻石和黄河旋风这两家超硬材料巨头企业,拥有各种人造金刚石产品,并没有把培育钻石单列出来。而力量钻石则把培育钻石视为公司今后利润的重要增长点,于是就成了“培育钻石第一股”。
培育钻石业务可以说是力量钻石的“一招鲜”,能形成这样的特色,靠的是实控人邵增明家族两代人的努力。
力量钻石所处的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是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造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70%,金刚石单晶产量占全国一半,因此被称为“中国钻石之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柘城县诞生了一大批人造金刚石生产、加工企业。邵大勇也是那批创业潮中的一员,他开了一家金刚石微粉厂,之后又开始生产金刚石砂轮。
2000年儿子邵增明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公司。两年后,邵大勇父子成立的新源公司,是这个家族金刚石业务的起点。
生产金刚石微粉技术含量、门槛低,所以在上下游企业面前没什么话语权。
邵增明做业务员的时候,曾接到了福州一笔订单,对方说是要40万克拉(约80公斤)金刚石微粉。为了完成这笔大订单,他自己拉着小推车坐了27小时绿皮火车到了福州。
好不容易见了买家,结果对方说,他们只要10万克拉,之所以之前说40万克拉,是因为担心货少不给送。有了这次经历,邵增明下定决定要拓展业务,要有硬实力,掌握话语权。
在金刚石微粉、砂轮之外,2010年,邵增明和母亲李爱真共同成立了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做金刚石单晶和培育钻石生意,这是力量钻石的前身。
邵家父子两个做大企业的过程基本围绕两方面:一是用技术创新,向上下游延申;二是买好设备,扩大规模。
由石墨粉、触媒粉等原料制成的石墨芯柱是生产人造金刚石的起点。2013年以前,由于不具备原材料配比技术,力量钻石没有自制石墨芯柱的工艺。
之后,通过引进人才搞研发,力量钻石在上游掌握了自制石墨芯柱的工艺,在下游掌握了金刚石单晶和培育钻石的生产工艺。同时,公司开始增加设备投放,扩大生产规模。
2017年,邵大勇去世,家族生意进行了重新划分。新源公司的金刚石微粉业务并入力量钻石,原有的金刚石砂轮业务留在新源公司。邵增明和母亲李爱珍控股力量钻石,邵大勇的女儿邵慧丽控股新源公司。
至此,力量钻石形成了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单晶和培育钻石三大业务,从家庭作坊,成了培育钻石行业新星。
满城尽待资本来
虽然靠培育钻石“出圈”,但力量钻石三大主营业务中,培育钻石占比最小,金刚石微粉和金刚石单晶才是力量钻石主要业务。
2020年,金刚石微粉和金刚石单晶业务销售额都在1亿元左右,分别占比42.4%和41.9%。培育钻石业务销售额约为0.4亿元,在总营收中只占比15.7%。
不过,跟另外两项业务相比,培育钻石售价高,所以毛利最高。
以力量钻石2020年的价格为例,一克拉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的售价分别为0.2和0.3元;而一克拉培育钻石的售价为273元。
价格上的天壤之别主要是因为培育钻石对工艺要求更高,生产更复杂。同样用六面顶压机生产,金刚石单柱合成时间一般为20—50分钟,培育钻石单柱则需要3—18天。
2020年,力量钻石的培育钻石业务毛利率达到67%,比另外两项业务的毛利率高出20多个百分点。
跟同行比,力量钻石的毛利率也遥遥领先。2020年,公司毛利率为43.4%,比中兵红箭和黄河旋风超硬材料业务毛利率分别高出6%、11%。
随着力量钻石培育钻石业务做的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售价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到2020年,公司培育钻石每克拉平均售价从242元增长至273元,而今年一季度则飙升至657元。
虽然生产培育钻石毛利高,但由于设备、技术要求高,所以前期资本投入很高,对资金需求也高。
2018年—2020年,力量钻石培育钻石产能利用率均在96%,产能不足相对制约了公司发展。
近1年时间里,力量钻石生产培育钻石用的六面顶压机增加了206台,公司业绩也得以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力量钻石营收3.4亿元,同比增长10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培育钻石产量、销量的增长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力量钻石通过IPO募集的5.9亿元中,5.2亿元将用作智能工厂建设,搞研发的同时扩大产能。
产业链下游的培育钻石销售行业,同样需要大量资本介入,引领消费趋势。
其实,天然钻石能被“神话”为爱情的象征,成为婚礼必备品,不是因为钻石本身多有魅力,而是因为一场营销。
一战后,美国钻石市场萎缩了一半,最大的钻石商戴比尔斯找到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商量对策。他们意识到,只靠贵族买钻石不行,得去收割更多普通人的钱包。
因此,艾耶父子广告公司把钻石包装成了“爱的礼物”。他们策划出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之后,戴比尔斯又借助广告、电影等媒介,大力宣扬这种理念,最终让钻石等于爱和浪漫的想法,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被“洗脑”多年的消费者在面对培育钻石时,就会有这样一种疑惑:实验室长出来的钻石,还能代表爱情吗?
这种情感价值层面的“缺失”,让培育钻石失去了不小的市场。很多消费者、珠宝商,对于培育钻石还是缺乏认知和接受度。
目前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全球培育钻石消费市场,80%在美国,我国只占10%的市场份额。
“我们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外,国内培育钻石还是不够热,整体来说比较小众。”张成告诉市界。
对于这些销售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像当初把天然钻石和爱情绑在一起一样,给培育钻石赋予新的情感价值,让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随着更多商家和资本的涌入,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其实对整个行业都有好处的,我们也是非常期待有更多的品牌进入这个市场,一起提升培育钻石在消费者层面的声量,做大整个市场。”CARAXY凯丽希负责人表示。
天然钻石能被“神话”为爱情的见证,成为婚礼必备品,就是资本力量的最佳佐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吃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选择,都是被商家利用消费主义塑造和引导的。
张成对资本涌入的说法更直接:“只要资本进来,慢慢培育,没有做不成的生意。”
(文中张成、李浩、苏静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小作坊变身大工厂 柘城金刚石产业真“硬”》,京九晚报
本文由市界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