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在体制内,今年35岁

共 8239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1-03-25 23:34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作者 | 沧海 丸子
编辑 | 尹磊
对于事物的感知从来都是参差不齐的,比如35岁。

在自带狼性和996标签的互联网大厂,这是事业枯荣线,也是盛传的“被优化”年龄线。那些没有挤进管理层的程序员、运营、编辑们,或多或少地会在35岁前后触及天花板。

他们的中年危机,除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总还掺杂着失业的威胁——尤其在生活成本高企的一线城市,这足以摧毁一个中年人的安全感。

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内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过去十几年间,互联网越发成为年轻人就业的“香饽饽”,然而,当这些年轻人逐渐步入中年,他们面临的困境,并无太多参考样本。

体制内则不一样。

在35岁,不管对现状满意与否,他们大多能清晰地看到现在与未来。他们说:

“考上公务员,过上体制内的生活,可能是我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到了中年,才能体会它有多珍贵。”

“在北京,决定幸福感的不是体制内外,而是有没有房。”

“调到省里的第一天,我们书记就表态:不用给领导端茶倒水。让你们过来,不是做这些工作的。”

“在县城,一个在体制内具备政治前途的中年人,在合法前提下,30万年收入只是及格线。”

“35岁如果还不能完成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化,聪明人就会放弃仕途,专心去搞钱。”

“只要你认识其他单位的人,很多挺复杂的事情,在我们体制内,一句话就能搞定。”

“35岁的年龄焦虑主要集中在基层,不在中央部委。”

……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35岁那年,@詹兴贤 错过了最后的升迁机会

我经常反复做一个梦:自己没考上公务员,一事无成。每次醒来,都会觉得心慌慌。

考进体制内,尤其是省直机关的岗位,对我来说其实挺难的。我读的是职业学校,很多同学都在工厂上班,全班45个人,只有2个人进了体制内。

我2011年考到这个单位,当时是编外,两年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才成功转正。

家人都挺高兴的。他们都觉得,家里需要有个体制内的人来撑门面,万事好有个照应。

我老家在小镇上,能当个公务员,特别是省里的公务员,还是很被尊重的。前几年,我回家给孩子办准生证,一听说我们单位,办事员眼里就发光,咽了咽口水,说我们单位是“‘钱伯伯’单位,有用不完的钱”。

其实,光环都是单位的。

我在交警系统干文职,平时工作很累,经常晚上10点才下班,节假日更忙,“群众过节,我们过关”,通宵加班也是常事。工资不高,加上公积金,一年15万,在我们这个省会城市,只能算中下水平吧。

中年危机?那肯定有啊。我要养两个儿子、两套房子还有两辆车,光是房贷加车贷,每月就有四五千的支出。双方父母在老家,没什么收入,也都得管着,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

但我还是挺知足的。

跟职校同学比,我的生活已经很理想了。我可以享受体制内的很多福利,比如内部价80块一天的三星级宾馆,单位就有公园、篮球场、游泳馆。我上次得了胆结石,住院要花3万多,但因为有医保报销加上单位慰问,最后还赚了1000块。

目前来说,考上公务员,过上体制内的生活,可能是我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高考复读过三次,在复读班有一个同学,家里老人认识我丈母娘,私底下就跟她说:“你闺女千挑万选,最后怎么选了这么一个大笨蛋?”但自从我考上公务员,她再遇到我的老丈人和丈母娘,就变得毕恭毕敬了。

还有些成就感,是体制外很难给到的。

我在系统里做过几次帮扶活动,对象都是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其中一场爱心义卖,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报道了,省公安厅也进行了表扬。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真真切切帮到了那位老人,他的儿子、儿媳,还有女儿都在事故里去世了,在我们的帮助下,他还清了债务,也有了钱去医院治疗癌症。

这种事情,只可能在体制内做吧。外面的公司,都得追求利润,你只能去当打工人。

不过,这对我的升职调薪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平时在单位,我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类型。我今年37岁了,已经没有机会去考省公安厅、省政府这些上级单位了——35岁是我们系统默认的遴选线,过了35岁,别的单位也不太可能要你了。

35岁那年,我其实有个调岗机会,但领导不放人,一位入职才6个月的新同事过去了,去年已经升到正科级主任,比我现在的副科高一级。后来,我也跟办公室主任抱怨过一次,毕竟,我这个年龄,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还好,我没有领导情结,在升官这件事情上,也缺少进取心。我还是想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稍微努力还能实现的事情,比如帮助事故受难者家属。

体制内的日子其实过得很快,因为我们做的很多都是杂事,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就想着按部就班过吧,没有意外的话,退休时能当上非领导岗位的副处级,也挺好的。


从地方调入省直机关,@明明 的年薪从30万变成了10万

调到省里的第一天,我们书记就表态:“不用给领导端茶倒水。让你们过来,不是做这些工作的。”

我今年34岁,在互联网行业不算小了,但在我们部门却是最年轻的。

平时单位开会,我还是会给领导们倒热水,并非刻意表现,就把他们当成长辈,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这可能跟我在基层呆了七八年有关系——每天给领导倒水,是基层公务员的基本素养。

我们系统对于干部提拔没有特别明确的年龄限制,但我现在最大的焦虑,还是年龄。我虽然在部门年纪小,但搁在整个单位600多人里,34岁的年龄,完全没优势。

这跟起点有关系。

在体制里,只要比别人慢一步,后面就会步步都慢。比如我,去年刚调到省里,现在是最小级别的科长,而那些一毕业就进入省直机关的,可能进来就是主任科员,起点就比我高好多。

这么说吧,他们只要不犯错误,躺着过日子,退休都能成为厅级。而我呢,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退休时只能当上处级。

我当然不甘心。

体制内的人,如果能在厅级干部的位置上走一圈,那种价值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要说工资,每个级别的年薪相差也就几万块,但级别越高,掌握的资源就越广,上学、就医、帮人办事等等,都会便利很多,这都是无形的财产。

比如上学,我所在城市,最好的学区房是平均房价的5倍,但很多厅级干部只需要打声招呼,就能把孩子送进对应的好学校,根本不用花几百万去买房。

不过,在这个系统里呆久了就会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是事在人为。影响升迁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努力就行的。

20多岁的时候我不是这样的。

我大学一毕业就考取了公务员,当时,家里的公务员亲戚老劝我没事多跟领导套近乎,逢年过节要去走动送礼,我完全不信,觉得只要努力做好工作就行。

毕竟,我的岗位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就算领导不赏识我,我还可以考别的单位。

后来再想想,真是幼稚啊。


30岁之后慢慢明白,不会尊重领导的人,在体制内根本没可能。公务员的基本素养,就是该尊重的尊重,该服从的服从,该执行的执行。

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更怂了,可能也是母亲的本能吧,总想让孩子过得更好,我多努力往上走,他今后的人生起点也能更高点。

想通之后,人就不会那么拧巴了。

傲气当然也还有,我搞反腐工作,见多了官员头天还在台上风光,第二天就在我们面前痛哭流涕。我本身对“权威”有些免疫,但现在学会了把这一面藏起来,平时工作中的行为,越来越符合人们世俗理解中公务员的样子。

我焦虑的另一件事就是穷。以前在市里,年薪能拿到30万,老公工资也差不多,我俩过得很滋润,现在我的工资参照的是全省平均标准,一年也就10万块,以前大手大脚花惯了,现在生活标准没变,收入却降低那么多,就感觉到有压力了。

但人总是要有取舍的。整体来说,我对现状很满意。

一方面,30多岁正是可以拼搏和创造机会的阶段,厅级干部是我努一努力,将来有可能够到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使不想努力了,我也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到了中年,才能体会它有多珍贵。

我在基层当公务员的一些同事后来辞职下海,发现在体制外,他们至少需要年薪60万,才能与体制内的30万收入持平。而且,人单纯为了钱工作时,幸福感也不会太强。


@希木 准备告别央企的日子

刚进入央企那两年,觉得每天重复工作的日子实在太无聊,我买了身装备,开始用跑步来消遣。每周两次,绕着小区周边夜跑,一路看看那些餐馆、学校、美容院、商场和陌生人,心情就彻底放松了。

我今年31岁,老家在山东,大学念的金融专业,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现在基本都在体制内。

大家都说体制内的工作很清闲,每天喝茶看报,但至少我们单位不是这样。

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6点半左右下班,每月有两三次加班,加到8点左右。上班时间,我基本没什么闲功夫“摸鱼”,因为每天工作安排都摆在那,干不完就得加班,没必要。

互联网大厂那种996拿命换钱的工作,我肯定不会要的。

我现在每晚大概有4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看剧、看股票、打游戏、跑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比以前在银行薪水降了20%左右,但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不过我也想好了,35岁一定要出来,自己创业。

这与年龄焦虑无关,不是互联网大厂里35岁进不了管理层就没人要的悲惨故事。我只是没打算在体制内干一辈子,我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这两年做好要小孩的准备,同时做一点投资理财,确保离开体制之后,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养活家庭。

打好这些基础,我才能出去创业。我看中了一个同学,特别能忽悠,是很理想的创业搭档,可惜他有买房压力,所以他现在还在体制内,趴着不出来。


选择35岁离开,也是不给自己留后路。我很清楚,那个年龄走出舒适区,肯定是没有回头路的。

我现在没什么中年危机和焦虑感。在北京,决定幸福感的不是体制内外,而是有没有房。我5年前就在家人赞助下买了房,每个月房贷不到5000块,现在没小孩,老婆也在体制内,整体还是很安逸的。

我希望自己能挣1个亿——一个小目标。然后,每天都能睡够12个小时。

我就爱睡觉,这不是玩笑话,体制内的考勤严苛古板,你很少能为迟到找到合适的理由,每天7点爬起来去上班,这是雷打不动的。只有在周末的早上我才能放松一下,睡个过瘾,一口气从晚上12点睡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这看起来是个无聊的乐趣,但在这么多年的体制内工作,一个人可能需要那种束缚感的打破。


@阡陌说,35岁是仕途的叉路口

我在大厂干过程序员,现在在县城体制内,35岁,很焦虑,很焦虑……

在县城,35岁是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折点。别看都在体制内,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前者是管事,后者是管人。一般来说,35岁如果还不能完成从公务员到官员的转化,聪明人就会放弃仕途,专心去搞钱。

我提前完成了进化,现在是单位核心部门的中层管理干部。

我一直很爱惜羽毛。从9年前进入体制到现在,每一份收入都可以摊到阳光下,我不收受礼品,不接受拜年(当然,我会疯狂给人拜年送礼)。我的业绩也是全省系统同一层级的冠军。

我的焦虑,来自选择。说得更直白点,就是站队。

我们单位有三四支派系,当我被晋升到管理岗时,我首要考虑的,就是必须要做出选择。选对了,不一定能飞黄腾达;选错了,可能就血本无归——我在意的是机会成本,35岁,我已经没有重来的机会了。

我当初进入体制,是因为父母的强烈要求。在我们县城,公务员的待遇确实还不错。我这个级别的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是10万左右,体制内还有红利,可以通过人脉完成很多资源交换,获得灰色地带的收入。

这么说吧——在县城,一个在体制内具备政治前途的中年人,合法前提下,30万年收入只是及格线。在我们这个前国家级贫困县,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而且,人在体制内,就会知道自己人生的下限在哪里,最差能过成什么样子。

但体制内的很多辛苦,也是外人看不到的,比如一些斗争。

32岁那年,我得到了单位一把手的充分信任,作为中层,得到了远超过职位的权力。哪想到,领导的领导突然出事,对手上位,我也受到波及,被明升暗降,安排去了闲职。

我选择了死扛,给自己贴上“重情重义”“同甘共苦”的标签,生生熬了两年。没想到,新来的领导提拔了我——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我的忠诚标签肯定是重要因素。毕竟,在官场,年轻人不换码头,是一种稀缺品质。而任何领导,都想要一个忠心耿耿的下属。

作为我,其实很无奈。

我性格强硬,凡事喜欢自己掌握方向盘,但身处局中,也只能坐上别人的车,听天由命。决定我仕途的主要因素,不是我的业绩和努力,而是别人。而且,仕途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陌生山路,即使人在车上,你也不知道它下一段路是向上还是向下,或是奔向悬崖。

这种感觉,并不幸福。


@小娟说,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进体制内

前几天,一个一直在私企的朋友告诉我,她新换了一个工作,一个月要值几天夜班,很累。

我当时就吐槽,女生怎么能值夜班呢?我们已经不是20多岁了。这个朋友的收入还没我高,我觉得有点不值当。在我们单位,哪怕要值班,一年也就一两次,每次半天,而且女生还不让值夜班。

我在东北,考进体制内的原因很简单:钱多、事少。

这里的收入确实还不错,我现在的工资加上补贴,每月能有6000左右,年底还有几百块的购物卡。在我们这,这些钱其实不算少。

最累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去年赶上的疫情。从大年初一到五一,每天都上班,没有周六日、没有调休,也没有加班费。


我爸以前在国企工作,就希望我也进机关,端个铁饭碗。我现在上班时间很规律:早晨8:30上班,下午4:30下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即使在东北的冬天,下班时天还是亮的。

1块钱的早餐,2块钱的午餐,加班点外卖,单位报销——这就是铁饭碗,你的生活保障直接体现在你吃饭的饭碗上。可能对于北上广的互联网大厂来说,这样的日常支出是难以想象的。

东北是个老工业基地,遍布各种国营大厂,我们小时候的同学都是工厂子弟,多数人都有浸泡在体制内的记忆,这也让我们这边的体制内人群有比较保守的一面,上面不敢拍板的事,下面不敢私自行动。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我们能“无”则“无”,哪怕这事本身是有意义的。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很多人都怕担责任。这或许是东北发展缓慢的原因吧。

我的大学同学有五十多人,其中五分之一都进了体制内,过着和我一样的生活。现在同学聚会,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体制内外的人在说话方式上的差异。私企的人说话比较直白,而我们这些体制内的人,更含蓄。

在体制内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办事方便,只要你认识其他单位的人,很多挺复杂的事情,在我们体制内,一句话就能搞定。

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顾家。我的孩子很小,我现在大部分精力可以放在她身上。而我在私企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有的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

我现在33岁,我们单位平均年龄是40岁,我算是在中间的。像我们这样的工作,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混到退休。

这种稳定还是很有安全感的。在外面的一些工作,比如柜姐,年龄大了,人家可能就觉得你不适合了,就把你开掉了。毕竟大家还是更希望要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你说我有没有年龄焦虑?肯定还是有的。

我也愿意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但是很多单位不但对后备干部有35岁以下的硬性要求,对新人引入也有年龄限制。

35岁就是一个坎。

我还有两年到35岁,但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等过两年我准备好了,年龄也到了,人家可能就不要我了。

我想过了,如果35岁还没有别的想法,可能就这么一直干下去。不过,人一辈子如果就做一个工作,几十年一日,应该也挺可怕的,因为太无聊、太重复了。我将来也可能会换岗位和工作,但肯定还是在体制内。

但是如果回到十年以前,让我再做选择,我想走另一条路,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我很喜欢书,觉得每天跟书在一起很快乐,图书管理员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李默说,进入中央部委,放弃财务自由

我所在的部委机关,4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90后寥寥无几。我今年36岁,虽然已经是正处级,在机关仍旧属于年轻干部行列。换句话说,在部委机关,这个岁数还没有资格“焦虑”。
 
现行体制本身对干部提拔晋升的年龄是不设限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不唯年龄”。部委处在体制的金字塔尖,人员精简,将多兵少,每个干部都有足够成长空间,晋升通道是稳定的、可预期的。说实话,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年龄焦虑。
 
焦虑可能主要集中在基层公务员群体。为什么?在基层,工作队伍极其庞大,任职的天花板比较低,领导职数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是常态,这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通过晋升的“独木桥”。

大多数干部的职务进步和工作年限的长短没有必然关系,很多人在年轻时错过了进阶机会,到了一把岁数,再和年富力强的干部竞争科长、镇长,当然就比较难。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基层的干部讲隐形年龄“门槛”是存在的。

其实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在一个县,99%的公务员注定干不到县长的级别,这种干部结构分布才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源。
 
虽然不一定“焦虑”,但是每个层级都有属于自己的矛盾面。

比如在部委机关,虽然大家晋升是可预期的,但是这种晋升并不会像基层那样带来巨大的改变。部委并不直接掌管和分配社会资源,不像地方基层单位管着那么多人财物和土地,工作内容也不直接涉及公民个人生活,并没有很多基层干部看重的“权力感”,没有所谓的隐形“福利”,在生活中和普通市民一样面临居住难、交通难、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种种问题困扰。特别是北京生活成本高企,靠着我们的工资,肯定买不起房子,也没钱给孩子上辅导班,所以中央机关现在还保留着保障性住房政策,子女读书也有共建学校。解决了生存压力的大头,相对来说,生活也过得去。

我们做的是顶层设计的工作,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轻松。制定出台政策,要对全国全系统的情况准确研判,工作量很大。有的部委专事研究工作,干部常年埋首纸卷、“皓首穷经”,经常“形容枯槁”,看起来更像是科研人员。在我们单位,司长也经常会加班动笔修改材料,更不要说年轻干部了。

像我的话,住的比较近,早晨8点到单位,晚上基本8点后才能下班。有些同事住在五环外,除了工作繁重,路上也会更辛苦。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大年初二单位领导就召集急开会,很快成立起工作专班、制定了方案,建立了机制,每天要收集和通报各地情况,调度系统单位投入抗疫保供工作。有的同事天天忙到十二点。
 
人在体制内,就会更明白工作背后的付出。疫情爆发之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不光是医护工作者冲在前线,还有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讯、物资各个部门,包括建设医院、改造方舱的施工企业,多少队伍在和时间赛跑来到武汉,这些都是“敢死队”啊。
 
疫区公务员的辛苦更不用说了。疫情刚一爆发,当地政府肯定进入作战状态,武汉的公务员当时哪里有觉睡呢?哪怕没有觉睡,也不能逃避躲闪、不能倒下。这时候,你不再属于自己和家人,你完全属于你的职业。人们不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只关注你为抗疫做了什么。

对于他们,我会有很深的共情,会真正理解他们。看到武汉解封的新闻时,知道万千家庭转危为安,那种热泪盈眶是真实的。这个时刻会让你由衷感觉到,我们这个体制、这个干部队伍,是对得起这份责任的。
 
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公务员整体上收入不高,部委的收入可以说偏低了。但这要看自己在意的是什么了,这份工作不能带来享受、安逸和锦衣玉食,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我们的政府和国外不同,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没有边界,现在公务员工作上压力也很大,尽管没达到996的程度,但也是很忙,一天到晚顾不上家,也有的累倒在岗位上。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中国走到现在,大家看到的发展成就,这一切不是大风吹来的。
 
如果再选择一次,我想,我还会选择进体制。我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人,喜欢体现社会价值的工作。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六大领域社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王健林放弃A股:渡过债务危机,加速海外上市

《精读》

中资铺路,“韩流”复燃?
泰伯壹周 | 拼多多封王,黄峥卸任;华为拟收5G专利费;UC、360下架;李亚鹏被判赔4千万
⊙李亚鹏,演而优则商是个坑
⊙陈听说潘石屹要跑?
⊙亦学亦商施一公
浏览 2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