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山镇
地名由来:炉山镇原名“清平”。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始设清平府,是凯里市的前身炉山县。炉山镇因镇人民政府驻炉山而得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炉山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4年7月,炉山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炉山镇位于凯里市西北部,东与凯里市龙场镇和凯里市万潮镇相邻,西接黔南州福泉市,南抵麻江县,北靠凯里市大风洞乡,历史上素有地处“两州三县”交界之称。集镇贸易繁荣,交通便利,湘黔公路、炉榕公路和株六复线铁路贯穿境内,镇中心距凯里城区38千米。全镇总面积190.36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0个村民小组和5个居委小组。2003年末有6845户。其中农业户6587户,非农业户258户,总人口30300人,其中农业人口27996人,非农业人口2304人。主要有苗、汉、仫佬、畲、革家、西家等民族。耕地面积29.39万亩,旱作土面积13.4万亩,人均耕地1亩。森林面积82.52万亩,森林覆盖率45.2%,以马尾松覆盖全镇。年平均气温14℃,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60天,适宜粮食、经济作物和果园经济林生长,主产烤烟、油菜、葡萄、优质水果等特产.镇内小二型水库三座,主要河流南山河、西河、温鸦河和洛棉河,流入清水江。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铝钒土、重晶石、硅石等原矿。其中煤分布于后庄、良田、尖坡等村组,探明储量960万吨,年可采28万吨;铁矿储量1500万吨,年可采4万吨,为白腊利高坡品位极优,矿源集中;重晶石储量200万吨,分布于新寨、洛邦、伟勇、金银洞等10个村,连续被国家外贸部评为免检出口产品。
境内历史悠久,古文化人文景观扑实,镇中心向北2公里为明代无梁石拱桥、古建筑“石仙山”公园,园林郁葱,主峰海拔高度900米;北门是孙文恭祠堂,石家坪石总兵(石邦宪)墓;向南2公里孙应鳌(孙尚书)墓,其碑文、石柱引目俊俏,慕名前来考查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石仙山盛会吸引中外游客每年达数万人。民族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六月十九石仙山爬坡节、农历四月八新寨白腊看“社”节和东家(畲族)对歌节,还有各村举办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和民族盛会不胜枚举。
".
石仙山风景区
石仙山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石仙山,位于炉山镇城区西北部,总面积628.7公顷,海拔1133米,该公园由以下主要景点构成:圆通殿,始建于明末清初,与观音殿合为“光明寺”,有韦驮与弥勒两菩萨塑像,
李奇墓
李奇墓位于炉山镇城关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墓葬。2013年9月13日,凯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仙山摩崖
石仙山摩崖位于炉山镇海星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3年9月13日,凯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个鸡烈士陵园
六个鸡烈士陵园位于炉山镇六个鸡村,年代为197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3年9月13日,凯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炉山镇境域属麻峡县(今麻江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清平堡。
明弘治七年(1494年),属清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为炉山县第一区第一分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炉山镇、洛棉乡、平初乡、翁坝乡、西屏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城关(清平)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清平联保改为清平镇。
1953年,清平镇析为城关镇、老君寨乡、五里桥乡、洛棉乡、甘坝乡、白腊乡。
1958年,成立黔峰公社(不含老君寨乡)。
1961年,置清平、白腊、五里桥3公社。
1963年,增设洛棉、甘坝2公社,共5公社。
1966年,甘坝公社并入五里桥公社。
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境内设清平镇、五里桥乡、大田(白腊)乡、洛棉乡。
1992年1月,清平镇、五里桥乡、大田(白腊)乡、洛棉乡合并为炉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