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口遗址
共 173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8
历史沿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村村民雨后经常能在小山口遗址西北部的倒流河边捡到小件玉器,多为玉管、玉璜等小件器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原宿县文物部门发现小山口遗址,并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再次对小山口遗址展开调查。
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小山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发掘3米×10米探沟一条,发现新石器早期灰坑1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座和龙山时期灰坑两个等遗迹现象。
小山口遗址全景图
遗址特点
小山口遗址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中心高出四周1米左右,面积约3万平方米,属于倒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是宿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较为集一的区域之一,其附近有大山口遗址、杨堡遗址和金寨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小山口遗址的文化层厚约3米,地层堆积共分六层,除耕土层外,包括龙山文化(2层、3层)、大汶口文化(第4层)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第5、6层),大汶口文化层较薄,出土器物较少,但器物己较规整并有彩绘陶器。
小山口遗址西侧倒流河
文物遗存
龙山时期:遗物出土较多,以陶器、骨器为主,石器较少。龙山时期的陶器多为泥质灰陶或黑陶,红陶和白陶较少。以磨光黑陶为特征,陶胎薄,陶质硬。常见纹饰有弦纹、绳纹、蓝纹、按压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型以鼎、盘、罐、器盖、杯为主,其中磨光黑陶和各式鼎足与典型龙山文化很接近。
历史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
截止到2015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碳14实验室对出土木炭测定,小山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前5650年(均经树轮校正),距今约8000年。小山口早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遗址全景图
研究价值
小山口遗址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适合早期古代人类在此生产生活。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种动物骨骼,说明在新石器早期人们己过着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野外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有重要地位。小山口遗址出土大量鹿角制品及骨骼,说明鹿是先民当时重要的猎食对象。从小山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早期到龙山时期遗物看,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制作质量和精美程度也不断提高,反映出当地先民不但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不断发展提高。
小山口遗址时代早、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保护措施
2004年10月,小山口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山口遗址保护标志碑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小山口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
小山口村
交通信息
从宿州市出发经京沪铁路到达小山口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