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事是能做自己

共 134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1-12 15:43

如果将孩子的培养看做是一项投资的话,很多人的操作都是失败的!


绝大多数人对孩子培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学毕业之前,而且是年龄越小越重视。


孩子在上幼儿园时,不惜重金聘请名师给补习,期待他们直接有各种天赋,而且还会亲自指导直接干预;到了中学,报名各种兴趣班,自己指导不了仍然坚持搞后勤;到了大学后,觉得自己完成一大心愿,除口头鼓励了再无其他培养。


而到了大学毕业的关键时刻,使劲劝自己的子女别折腾、别努力了,赶紧找个安稳的工作,老老实实的等着升职加薪,然后结婚生孩子……


fee624de6bc3f343cc0e232c9a6302c6.webp

图-源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一路看过来,是不是觉得都挺正常的?


是挺正常的,但问题可大了。难道你考清华北大就是为了买房子生孩子吗?


二十多年的规划来规划去,各种不计成本的高投入,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平庸的目标!


不该大笔投资的时候使劲的投入,而在最需要投入的关键时刻却放任不管,这是非理性的投资策略。虽然充满“关爱”之情,却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得不偿失。


青春期前的孩子,大脑中的很多功能部件没有完全发育,比如六岁之前的小孩,大脑是混乱状态,集中注意力的“硬件”还没有长出来,你要是逼迫他们集中注意力搞点学习,那是揠苗助长,投入和收获的性价比非常非常低。


此时,除了让孩子尽情玩以外的投资,都是亏本的。


9e32608aafc0cfb6cef5c218014f1a46.webp

图-源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到了孩子的大脑“硬件”齐全,家长们不愿其烦的说:“你要向某某一样好好学习”、“要考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这些要求,都是让孩子变成一个榜样化、标准化的产品!


家长的考虑是哪个技能挣钱多、哪个行业待遇好、哪个位置有面子……就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这实质上是打工者思维,把人培养成标准化产品,然后去填充现成的位置,是削足适履!


稀缺才有价值!


忙忙碌碌半生,最终培养的是满大街的“标准”人,厉害点也不过是只优秀的绵羊。


典型的失败投资!


d2a58c1d392b05ee9fbf31843d0d15e9.webp

图-源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等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分工,标准化的事情都可以交给智能机器去做,已经不再需要按照固定模式批量生产的人了。


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不再需要一批批的人,现在需要一个个的人,即所谓的创新型人才。


事实也证明,按照XX教学大纲、向谁谁学习、参照某某职场攻略等等生产出来的“标准”人既不厉害也不快乐。反而是那些没有家庭包袱,藐视标准,想做什么就能去做什么的人,日子过得舒畅幸福,而且小有成就。


他们不问社会需要什么人,问的是“我到喜欢做什么”,他们不在乎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能挣多少钱,这个职位的地位高不高。


他们更在意对工作本身的享受,以及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但并不是因为收获而满足,而是做这件事本身就很满足。


他们不是因为卓越而满足,而是在满足中达到卓越。


696141747310908cd7f9e975218aee62.webp

图-源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请问你为了孩子能做“自己”投入了多少?


在孩子毕业的震荡启动时期,能不能加仓提供几年的“风险金”,并且告诉他们“尽情的去探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在乎那些世俗的条条框框”?


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真正的奢侈是有冒险的机会,真正的富足是自选探索的方向,真正的自由是个性发挥。


让年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个性,才是最伟大的投资!


c3980006c24bcb7a04197308a9bb5f00.webp

图-源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