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恐惧,让我们服从——《论恐惧》触动我的32句话

良许Linux

共 7382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2-10-27 08:36

efe16927a4ab095ee9cbb681867ded8a.webp

《论恐惧》作者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印度作家、演说家、思想传播者。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印度籍的作者,并且在查询他的资料前,单从他的观点真的很难看出他是一位生于19世纪末,成长并生活与20世纪的人,可见他思想的深度与贯穿性,早已超越时代的局限,就解读任何时代的状况都游刃有余。 《论恐惧》一书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关于恐惧这一主题的不同论述。读时真的如同其它哲学、心理学书籍一样,是烧脑的、是云里雾里的,需要大脑不停飞速运转的,读后重新整理笔记的时候,又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明媚感。 分享《论恐惧》这本书里32句触动我的句子,同时也会分享我的解读和看法。
1、恐惧是存在的,但它从来都不真实,它的出现要么先于要么后于活跃的当下。如果恐惧存在于活跃的当下,它还称其为恐惧吗?它就在那里,不存在于对它的任何逃离,任何回避。 在那里,在那真实的当下一刻,在身体或心理危险出现的那一刻,对它全然关注。当全然的关注存在,恐惧便不存在。但漫不经心这一事实则会滋生恐惧。当存在对事实的回避或抗争,恐惧便会生起,此时那逃离本身便是恐惧。
2、恐惧的一大肇因,即是我们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因此,除了各种恐惧本身,我们也必须审视为了消除恐惧我们所编织的逃避网络。只要心灵——包括头脑——试图克服恐惧,或是压抑它、约束它、控制它、转化它,就会造成摩擦和冲突,而冲突正是能量的浪费。
3、脑细胞塑造了一个模式,同时拒绝建立另一个或许不太确定的模式。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那种运动,就是我所谓的“恐惧”。
4、只有当思想活动不存在时,心才能去看恐惧的整体。你能不能正视自己的恐惧,不试图解决它,也不引它的对立面——勇气,只是真切地看着它,而不试图逃避它?
5、当你看清你就是恐惧的一部分,你与它并无分别——你即是恐惧——你便不会再对它做什么了,此时恐惧也就彻底止息了。 铃木先生:就像面对呼吸一样自然,就像你偶尔会关注到呼吸存在,可从没想过改变它或者停止它。
6、你能不能只是恐惧,不带任何结论,也不让过往积累的知识横加干涉?如果不能,那么你看到的便是过去,而不是恐惧;如果你可以,那么你就第一次不受过去干涉地看到了恐惧本身。 铃木先生:想起李诞在一个节目里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教我们解决问题,不停地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却从来没训练过我们接受的能力,后来发现,其实很多事情你解决不了,只能接受。
7、如果我已经让自己对印度教徒的民族主义——对教条、对信仰——习以为常,我就把自己封闭在这种制约当中,完全注意不到它有什么影响。我只能看到我内心唤起的那种感受、那种民族主义,并且满足于此。我让自己认同那个国家、认同那种信仰,诸如此类。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制约在周围产生的影响。
8、当你吓坏了的时候,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逃避恐惧,要么试图压制它,要么用解释把它打发掉。所以,脱胎于那种恐惧的行动必定是支离破碎的。支离破碎就会矛盾重重,就会有大量的挣扎、痛苦、焦虑,不是吗? 铃木先生:由于恐惧——根源上的——而乱动作。
9、当你揭露了自己的执着即(认为应该是别字,及字更通顺)依赖所掩盖的恐惧。当你探究它,你看到了你的空虚、你的浅薄、你的琐碎,你被吓坏了。 你试图通过执着、通过依赖来逃避。但如果你看到了真相:执着和依赖掩盖了你的空虚,你就不会逃避了。如果没看清这个事实,你就必定会逃跑。你会试图用其他方式填补那空虚。 铃木先生:此处理解是,当你一直执着和依赖某个东西(情况),你仔细探究你的执着和依赖,发现它可能透露出你内心深处的恐惧(本源的恐惧)然后你可能会被这本源的恐惧吓坏。 这里让人想到现代人的焦虑、有些人骨子里的自卑,很多时候引发焦虑和自卑背后的因素可能真的是恐惧,而这个恐惧不是浮于表面的害怕,而是真正灵魂深处的恐惧,这个恐惧可能很真实的来源你根本没有灵魂,你除了精心包装的外表一无所有,你恐惧这样的你会被人看穿,因此就持续去执着一些看起来很外在的东西来掩盖真实的你。 空虚是根本,与执着/依赖又互为因果。 所以如果看不到真实的空虚就越执着和依赖于某些外在的事情,以为这些事情就可以根治空虚。
10、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保守。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什么是保守吗?是抓住、看守。我们大多数人都想保持体面,所以我们想做正确的事,我们想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如果你非常深入地探究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那是恐惧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就不能犯错,为什么就不能把事情搞清楚?但心存恐惧的人通常去想:“我必须做正确的事,我必须看起来很体面,我一定不能让公众以为我怎么样或者不怎么样。”这样的一个人从根本上、本质上真的非常恐惧。 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恐惧的人,而一个恐惧的人是没有爱、没有同情心的。 铃木先生:所以我一直认为,首先是注意人与人的边界,明确边界这个前提是为了不要因为做自己而伤害到别人,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然后就去做自己,探究自己想知道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可以犯错,可以备受争议,但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又与他人何干呢?
11、正是恐惧让我们服从,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我也许就能够了解它,然后再付诸行动。但是强制我、逼迫我去做一件我不明白的事,就因为我害怕你,那就是错误的教育了。 铃木先生:想起小时候学数学,包括到高中真个数理化甚至英语,我一直都在探索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么深奥的数理化内容,它究竟用在生活的什么环节,包括英语我们为什么做那么多书面的各种类型的题而不是多训练口语,真正用英语进行交流。 然而没有一个老师能给我答案,统一的说辞就是高考要考,我必须要跟着大家一起按照规则做,这让年轻的我深深陷入迷茫和逆反,然后叛逆地放弃英语和数理化的学习。 一直到读研,接触了另外一门语言,才找到了外语学习的技巧,才又重新开始理解英语;后来到了工作中,才明白理科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巨大作用,也才重新开始去研究探索,一旦明确了用途和实际意义,反而很快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并且学会了举一反三。
12、创造性,具有创造性——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写一首诗具有部分创造性,画一幅画,观察并爱上树木、河流、鸟儿、人们和地球,感受到地球是我们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创造性。 但是,你心怀恐惧,当你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国家、我的班级、我的集体、我的哲学、我的宗教”,那种感觉就被破坏掉了。当你抱有那种感觉,你便不再具有创造性,因为那是恐惧的本能在支配“我的”、“我的国家”这种感觉。 当恐惧存在,我们便无法创造。一个恐惧的人永远无法发现真理或神。 在我们所有的膜拜、偶像、仪式背后,存在的是恐惧,因此你的神明并非神明,它们不过是石头而已。 铃木先生:所以,简单地想要通过某种信仰而寄托精神无非是恐惧面对空虚的自己。 另外,迷信权威也是因为自己无法创造性的思考,总希望有人已经定义好这个世界的一切,哪怕离奇的现象又或者是人类本能的常识,都不敢也不想自己去思考,而最好有人能带着你走,有人能给你一条捷径。可是,如果真的有捷径,人性的自私又如何解释有人真的愿意给你指明捷径呢? 所以,会不会也有人在制造恐惧呢?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制造恐惧,让你只能相信他服从他?如果这个时候你也放弃探索,那将永远陷入被动,永远服从于对方,最后还要宽慰自己那是神,信他,他就不会害你。
13、恐惧这种非同寻常的、无处不在的品质,你是如何处置它的?你仅仅培养勇气这项品质来应对恐惧带来的挑战吗?你明白吗?你是下定决心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呢,还是只是通过合理化把恐惧打发掉,为困在恐惧中的心找到一些令它满意的解释呢?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是打开收音机、读书、朝拜寺庙、抱定某种形式的教义、信条吗?
14、一旦没有了恐惧,也就没有了野心;但是会有因为热爱某件事而产生的行动,而不是因为人们认可你所做的事。 铃木先生:理解恐惧、野心和热爱之前有个很重要的概念需要厘清,那就是你得为你自己而活,这样才能进一步去探索恐惧的来源以及如何应对恐惧。
15、恐惧是人身上的破坏性能量,它让心灵枯萎,让思想枯萎,而且会催生各种各样无比聪明和精妙的理论,以及荒唐的迷信、教条和信仰。 铃木先生:就像成功学、PUA、传销或者某种反人性、抑制创造性的文化,制造这些的人是因为恐惧而想拥有充满占有欲的野心,反之相信这些人的人也是因为恐惧而寄希望于被人指明方向。 他们不敢面对真实的——有可能是空虚的、弱小的——自己,而通过想尽办法占有或者无条件相信、迷信来找到自己的存在,并假装自己有理想有追求。
16、思想所造的东西并不神圣,那只是思想而已,只是观念而已。 铃木先生:可怕的是,有人把这些观念符号化的同时也进行了神化,让人膜拜它,最终让大多是人以为思想不可得而放弃思考。
17、你可曾手捧恐惧?你有没有手捧着它,不逃离它,不试图压抑或者超越它,也不对它采取各种行动,而只是看着恐惧的深度,以及它各种非同寻常的微妙之处?只有当你看着恐惧,没有任何动机,也不试图对它做任何事,而只是看着它,你才能觉察到那一切。
18、思想是有限的,因为它基于知识。知识始终是累加而成的,而可以被添加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所以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思想是有限的,因为思想基于知识、记忆等等。 铃木先生:所以,没有谁因为知识、思想而可以永远凌驾于你之上,如果有那一定是你没有勤奋的积累知识或者你因为恐惧而服从于对方的权威,根本不敢去思考知识这件事。
19、我们生活中的自私自利正是恐惧的根源。只要有自私,恐惧以及恐惧的所有后果就在所难免。自私自利,连同对权力、地位、成就等等的欲望正是破坏性的因素。它不仅在破坏世界,也在摧毁我们自身大脑具有的非凡能力。 铃木先生:作者说,我们把这非凡的能力用在科技上已经看到了惊人卓越的结果,但却没有把它用在内心,摆脱恐惧、了解爱与慈悲,最终被这个世界以及它所有的苦难牢牢囚禁。 想起有一期《圆桌派》探讨对天空、宇宙的探索,实际上天文学还是在研究已知的、已知的未知和有某种算法有规律的位置,而真正比天文学还要复杂的就是人内心的宇宙。我们却没有勇气、时间、方法来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远没有强大到可以直面真实的自己,因为害怕真实的自己不够美好、体面,没办法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这真是社会性动物幸运又不幸的矛盾。
20、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地被某事占据的过程中耗费了我们的能量。就跟没完没了地被冥想所占据、没完没了被“有没有上帝”所占据一样。 如果一个人害怕,他说:“我一定不能害怕,我该怎么办?”等等,这也是另一种占据。 只有一颗从各种占据中解脱出来的心,才能拥有巨大的能量。这或许便是能够驱散恐惧的因素之一。
21、尽管人们一直或盲目或理性地追求内在的确定性、内在的延续性和永恒,可它们究竟存在吗?不存在。对这个真相的逃离便是恐惧。没有能力面对这个真相,便会滋生各种形式的希望和绝望。
22、生活始终属于活跃的当下,而时间始终属于过去,因而属于未来。时间的消亡就是活在当下。
23、每个人都是多么渴望权力,金钱、地位、能力和知识带来的权力,这真是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每个人都在追求这种权力,要么就是希望与或神圣或世俗的权力扯上些关系。 权力是每个人都患有、珍视并膜拜的一种疾病。 铃木先生:依旧是《圆桌派》讲天文那期,有个嘉宾说现在无论天空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总有人要求专家发表意见,专家说我们也在探索,也不一定探索到真相,你完全可以自己探索,而这些人会说我不行,我不是专业的,我不想做不能做。这不就是一种恐惧,知道自己的懒惰,以自己是非专业的为借口放弃思考和探索吗?
24、只有在逃避事实、逃避“现在如何”的行为中,恐惧才会出现。若要超越,你就必须看到它们、面对它们,不以任何方式逃避它们,不借助谴责或者对事实的恐惧来逃避。
25、与某种东西共处就爱上它而不执着于它。 铃木先生:就像你爱上某个人,你爱他但你不执着于他,你尊重并看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也是,你不委屈自己你也不妄图占有。这世界本没有完完全全属于你的东西,除了你的灵魂。
26、你能否观察恐惧而不带着观察者?观察者就是过去。观察者依据过去认出了那个它叫做恐惧的反应,把它命名为恐惧。所以他总是根据过去来看现在因而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就有了分裂。 当你能够观察那种反应而不加命名,恐惧就可以被彻底根除。
27、你知道,我们没有慈悲。我们有一大堆知识、一大堆经验。我们在医学上、技术上、科学上可以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但我们完全没有任何慈悲。 慈悲意味着对所有人类、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28、我现在关心的是观察,而只要存在思绪的任何运动或飘扬、思想的任何波动,那种观察就被阻挡了。 我全神贯注地看着你,外面的任何东西就都不存在了。
29、如果你内心毫无恐惧,根本没有丝毫恐惧,你就不会有各种神明,你就不会有崇拜的符号、仰慕的伟人。届时你就可以从心理上获得不可思议的自由了。 铃木先生:这里想到之前工作时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刚上班的时候,一天和一位同事加班,聊天中发现这位同事和我、我们和老板是同样的星座。然后他问了我一句话,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三人是同样的星座,但是为什么老板可以那么成功我们却不行? 我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和老板同一个星座,我只会觉得哇原来我这个星座里也有人可以当大老板啊。但是,我在我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付出努力,没有比老板差什么呀?大家都在努力,我也有我的理想在努力实现,在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平等的。他成为老板,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我羡慕他但不会觉得我不行,我们本是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人生,又怎么能用别人的标准来否定自己呢? 第二个故事,我们公司很多同事都是慕老板名而来,因为仰慕老板,所以总以得到老板肯定为荣,因此特别害怕在老板面前出错,甚至连说话声音都会不自觉缩小。 关于这点,我常说,可能因为我进公司之前也没听说过公司也没听说过老板,天然的心里没有太多想法。进了公司后,因为对行业的不熟悉,只有扎进工作踏踏实实学,不会的地方也不掩饰,很多次和老板直接对接的时候,也是有什么说什么,不会做就是不会做,被老板教育也不是一次两次。 但心里一直贯彻的原则是,不会就不会,不对就不对,不要因为害怕老板批评就想方设法逃避,这样永远也做不对,永远也学不到老板的一星半点,甚至还可能犯下大错。 被批评就改正,这是工作中老板的权力和我的责任,不过这也仅限于工作。工作事项之外的事情,比如某些观点、想法,那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可不必让老板代替你思考,你们观点不一致也不用难过。 所以,我一直希望工作能纯粹一些,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有问题一起探讨学习改正,工作之余就各自属于自己,再天马行空也不用压制,不要因为想要建立权威或者因为惧怕权威,而让自己的动作变了形。
30、任何想要偏离事实的思想活动,都依然是思考。思想一手造就了教堂里上演的繁文缛节、所有把戏。 思想是我们存在的根本。思想也是恐惧的根源。不是如何终止思想,而是实实在在地看清思想,也就是时间。
31、请不要问:“我何时才能看清?”一旦你问如何,有人就会忙不迭地来帮你,然后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奴隶。 但是,如果你自己看清了思想/时间实际就是恐惧的根源,就完全不再需要深思熟虑或者做出决定。蝎子有毒,蛇有毒——一看到它们你就会行动。 铃木先生:所以特别感慨,一定不要放弃自己探索,所有的事都是如此学习、工作、生活琐事、人生理想,一定要自己思考、探索,不然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成为努力。
32、我们如此习惯于个体性——“我”字当先。但是,如果你看到你的意识由这个神奇的地球上的全体人类所共享,那么你的整个生活方式就会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类,每个人就是全人类,能否看看这个非常简单的事实?能否观察、看到恐惧的肇因就是思想/时间? 届时那份洞察本身就是行动,由此你便不会再依赖任何人。了了分明地看到这一点,然后你就是个自由的人了。 铃木先生:脑海里出现格局打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词,放下自我、自私的执着去思考可以包含全人类的问题,以此来获得心灵的自由,真的需要漫长的“修行”。


最后,关于这本书有个小小的槽点:翻译太过于直译了,很多语序的问题并非中文的习惯来编排,其实很需要翻译按照中文阅读的习惯来重新整合,不然就会读得磕磕绊绊,总需要停下来回过头反复理解。

但总体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在内卷盛行人人焦虑的时代阅读,找回真实的自己,直面自己的恐惧,说不定那些焦虑和恐惧会得到缓解。


读书无用读就行了

本专栏将会分享我读过的书和我的观点

欢迎留言和我讨论~

浏览 2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