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山沙丘遗址
共 336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0:42
历史沿革
庵山沙丘遗址北区挖掘现场
2007年5月30日~10月12日,福建博物院与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庵山沙丘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775平方米。
庵山沙丘遗址南区发掘现场
2009年1~4月,福建博物院与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庵山沙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755平方米。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庵山沙丘遗址西北距晋江市23千米,东北距深沪镇1.6千米,南连坑边村,西南与颜厝自然村相接,东面与北面距深沪湾各为2千米和1千米。山顶海拔为约27米,相对高度约20米,遗址西北侧有颜厝溪由南向北汇入深沪湾。庵山是一座风积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属海滨沙丘类型。庵山沙丘遗址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
建筑遗迹
2007年,发掘地点分南、北两区,南区布5×5米探方8个,北区布5×5米探方23个,实际发掘面积约775平方米。从发掘的情况看,发掘的南、北两区由于地势的变化及遗址功能的不同,地层堆积略有差异,统一后的遗址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2009年,发掘主要集中于南区,发掘面积约755平方米。地层堆积分为8层。时间大体在3400~2700年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时期。主要遗迹有贝壳坑、房基、土墩、活动面等。
庵山沙丘遗址F1
房址,3座,F1,位于北区南部,局部揭露。揭露夯土墩11个,分布范围约40平方米。它是以夯土墩为承重结构的建筑遗迹,遗迹的中部有2个较大体量的夯土墩,周围分布着若干小一点的夯土墩,由于房址南部被近期取土所破坏,遗迹向东、西两侧延伸的探方未作发掘,因此,从柱网的分布情况尚难看出房子的平面结构。夯土墩的做法是:在平整后的沙地上挖浅坑,然后取含土量多且土质致密的“老红砂”,经逐层填垫夯筑而成。从部分夯土墩有叠压关系看,该房子可能是一处经历了前后两期相延用的建筑遗迹。F2、F3位于南区东北部和东部。本期房基的做法与前期有所不同:它取第一期地层土作为台基填土,夯筑较规整的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浅坑夯筑土墩,它延袭了前期以夯土墩为承重结构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建筑台基做得比前期更讲究。F2、F3遗迹均局部揭露,平面布局不清。
灰坑,4个,H1、H2、H3、H4。H1,位于F1房基北部的中心处。坑中部平置1个绳纹夹砂圜底大陶罐。从清理的情况看,H1是在第一期房子使用期间挖坑掩埋的。H1的性质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H2与H4为生活垃圾坑,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和完整贝壳以及少量鱼骨、兽骨等,其中贝壳占绝大多数,另出土较多陶片、打制石制品和个别陶纺轮、陶塑残件等;值得提及的是,在H2的第2层中,出土了2件用于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残件。H3,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细碎贝壳、鱼骨和少量兽骨等,出土遗物还有陶片、石环、石玦、骨锥等。从深厚的灰烬层以及大量被烧烤过的鱼骨、兽骨和细碎贝壳来看,H3可能是一处两期延用的火膛遗迹。
贝壳坑,34个。主要分布于南区中部和西部。贝壳坑大部分开口于第6层下,也有小部分开口于第7A层及第7B层下。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填土一般为黑褐色沙质黏土,夹杂有大量贝壳,出土有少量陶片、石器、炭粒、红烧土粒(块)、动物遗骸等。陶片较碎,可复原器极少,石器主要为凹石。
房基,2座。位于遗址南区中部,均开口于第5层下。为地面柱洞建筑,残留有柱墩、居住面。柱墩的做法是:搬来纯净的老红沙,先在沙地上垫一层形成柱垫,然后在其上放置柱子,最后在柱子周围用老红沙将其敷住。有些柱洞仅遗留放置于柱子之下的柱垫部分,有些还能看出柱子移走后遗留下的柱坑。居住面也主要是用老红沙平整填垫而成,局部地方还掺杂纯净的细沙。因破坏严重,无法确认房址的形状及方向,未发现灶坑、门道等遗迹。
土墩,位于遗址南区中部。土墩大部分开口于第6层下,少量开口于第5层下。在不到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分布有100个大小不一的土墩。土墩的做法是:先在沙地里挖出直径0.12~0.98米、深0.1~0.5米不等的坑,然后用纯净的老红沙填充。土墩填土为沙质黏土,均呈棕褐色,较纯净,质地坚硬、致密。平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少量为方形或不规则形,纵剖面一般上大下小。土墩分布密集,布局无明显规律。土墩之间为灰色沙土。每个土墩开口处的相对高差不大,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
庵山沙丘遗址房址与活动面(东-西)
活动面,1处(HD1)。位于遗址南区西侧,开口于第⑤层下。东侧基本与土墩分布范围的最西界相连,西、南及北侧均为断崖,因此无法知其延伸范围。活动面厚0.03~0.05米,残存面积约130平方米。活动面上部平整,包含有少量陶片、红烧土粒、碎骨等。此活动面是由人们在第6层的基础上经过简单平整加工后自然踩踏而形成的。
文物遗存
综述
庵山沙丘遗址出土遗物丰富,主要有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玉器、铜器、骨角器、贝器等。
陶器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胎呈浅灰色、灰白色、灰黄色等,质地致密。火候较高,吸水性差。釉色有青色、灰绿色、青黄色等,胎釉结合不均匀,大多有脱釉现象。器形主要有豆、罐等,纹饰有弦纹、刻划纹等。
石器
石器,大多数为打制石器,仅见一件小型磨制石斧,打制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打制锛形器、石核、石片、断块、碎块等。另有一些石质加工工具如石砧、石锤、砺石与凹石等;铸造青铜器的工具有石范。
装饰品
装饰品有玉玦、玉环、玉璜、石玦等。
骨角器
骨器,锥、镞、匕、笄等,为动物肋骨或肢骨加工而成。角器有锥等,为鹿角或羊角制作而成。
铜器
铜器,有青铜锛、鱼钩和矛、簪、短条等。
研究价值
庵山沙丘遗址已发现的建筑遗迹和文化遗物,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点,丰富了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从发掘成果分析,庵山第一期遗存与云霄墓林山、惠安蚁山和音楼山、龙海许林头以及最近在东山发现的白塘澳等贝丘遗址的文化内涵相似。
庵山沙丘遗址出土石范
庵山沙丘遗址不同地层、遗迹单位出土的5件石范残片是福建省第一次发现,填补了福建省青铜时代冶铸史考古的空白,对研究东南沿海青铜时代冶铸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庵山沙丘遗址的发现不但对考古学本身有很高学术价值,而且对全新世以来东南沿海环境变迁的研究也是一处重要地点。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庵山沙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庵山沙丘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庵山沙丘遗址,路程约2.6千米,用时约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