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仅仅一天的时间,就突破了6.7亿的阅读量,达到了7.1万的讨论量。
在这些回答里,各种奇葩回答绝对惊艳到你:
“抱歉各位领导我迟到了,自罚五杯”。 “我选择让我爸开除一个领导”。 “之前看到的一个回答,把五杯水倒我头上,给各位领导助助兴”。 “故意把水打翻。”
不过,除了这些调侃性质的答案,许多回答都有各自的职场思维相对应。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柯维曾说:“个人成绩往往是思维习惯的产物。”
可以说,每个答案背后的思维,决定了每个人职场未来的路。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回答。
这个回答是点赞最多的:
其实在正常的职场当中,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看似很机智,但本质是把问题抛给了领导,
有些问题,不管你觉得多棘手,能自己去解决,就千万不要麻烦到领导
但同样有些事情,不管是多小的事情,在领导面前,一定要把他看的足够重要。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敢于将问题拿上台来去解决,除了不能隐瞒问题以外,更不能想着如何甩锅。
《奇葩说》里席瑞曾说:“当我们无限把责任推给对方的同时,我们也无可避免地把力量让给了对方。”
5杯水摆在6位领导面前,看似是小事,但折射的是一个人对问题和责任的逃避。
职场人的价值,本质体现在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能承担责任,哪怕是用最笨拙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问题也可能成为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更多的人觉得这才是标准答案,但也是最没有水平的一个回答,你仔细想一下,5杯水,6个领导,最快最直接的办法也就只能是快去倒一杯水了。
这个答案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
那么为什么当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些毕业生却回答不上来呢?
“如果跑去打水,领导就知道我少打了一杯,就会觉得我办事情不仔细。”
一问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敢这么说。
可是领导真的会想这么多吗?
项目那么多,任务那么重,6个领导都顾不过来,哪来的心思去管你细心不细心。
身在职场,与其多揣摩领导,不如多揣摩做事。
这个回答称得上是最机制的回答了。
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尽可能避免了场面的尴尬。
有人可能会问,这难道就不是在回避问题了吗?
这正好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完美的规避了"六位领导五杯水”的问题
恰恰相反,想出这个解决方案的前提,必然是先直面“有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的这个问题。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定落在问题框死的固有思维之中。
你可能觉得领导会埋怨怎么少了一杯水,但领导真正顾忌的,却是用纸杯喝暴露在空气中的水,不是很安全。
那么当你洞悉这一需求,立刻换上瓶装水,那么“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就不再是问题了。
这要求我们要学会跳出眼前的局面,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你在一条路上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妨换一条路,也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这个答案被许多网友称为“太过冲动”,哪有为一杯水要辞职的?
但抛开表现形式不谈,这其中包含了很难得的归因思维。
少倒一杯水的确是小事,却很可能暴露了某些管理层面上的失职。
这些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被挖掘出来,可能就会将整个团队置于隐患之中。
水少倒一杯,补上就行了;
文件发错了,换回来就好了;
名单漏人了,加上去就得了。
看似每次都解决了问题,但其实只是把精力消耗在处理重复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培养归因思维,有2条建议可供参考:
1. 正确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往往对应问题的表象,根本原因才直指问题核心,是我们最该关注的。
而区分这两种原因并不难,一般来说,直接原因用动词描述,根本原因则用形容词或状语表示。
例如,对于问题“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直接原因就是“某人少倒了一杯水”,根本原因就是“检查不到位”。
真正的高手,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单纯停留在问题的表现,最后糊弄了自己,也搁浅了问题。
丰田公司曾有一个著名的归因案例:
机器停了,为什么?——运转超负荷,保险丝熔断。
运转超负荷,为什么?——轴承润滑不足。
润滑不足,为什么?——润滑泵不能供油。
不能供油,为什么?——油泵轴磨损,导致松动。
油泵轴磨损,为什么?——没有安装过滤器,导致铁屑混入。
遇到问题,试着往回追溯5步,往往就能挖掘出问题的根源。
其实针对这个讨论,许多答案都有其可取之处。
当你看到别人的答案而眼前一亮时,不用为自己没想到而心生沮丧。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模式,而每种思维模式又对应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
卡尔-荣格曾说:“对所有人而言,成功有两条路,一是自己拥有成功所需的要素,二是从别人那边获取成功所需的要素。”
一方面明确自己思维模式中的长处和缺陷,另一方面保持头脑极度开放,遇到问题时能从别人的观点中汲取灵感。
学会用已有资源争取产出最大化,这或许才是笑过之后,“领导喝水”问题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最后,如果面试官问你: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