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
曹植墓
共 1640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三国魏青龙元年(233年),曹植墓始建。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曹植墓新立墓碑。
1951年6月,曹植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132件。
1977年3月,曹植墓清理出土铭文砖一块。
1978年9月18日,曹植墓甬道、前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上部坍塌。
1981年,曹植墓重修碑楼。
1986年,曹植墓坍塌的墓室各部进行修复。
建筑格局
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痕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三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共出土28节尸骨,唯缺头盖骨,现已遗失)。
文物遗存
墓碑
墓碑位于曹植墓北侧,亦称陈思王庙碑,为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所立,碑高1.7米,宽1.1米,碑额无字,似有画像,因经年风雨剥蚀,已不可辨识。碑文二十行,行四十三字。书法杂用篆、隶、八分,结构严谨,独具一格,表现出中国书法由隶向楷过渡的特征。此碑早年堰没于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挖掘捞出,重新置于曹植墓前,并建碑楼加以保护。碑楼内东壁镶有一方唐代石碑,因年久风化,仅碑额小篆体“魏陈思王传碑”六个大字可辨认,西壁嵌着横批石刻一方,系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家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
出土器物
曹植墓于1951年6月由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出土文物132件,1977年3月清理出土铭文砖一块。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学术研究
曹植墓为迁葬墓,是由河南省周口市准阳区(古陈地)迁来的(至今淮阳区城南仍存有曹植的衣冠冢——)。
曹植墓实行的是薄葬。当时当地群众曾谣传“破开曹子建墓,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其实不然。《·陈思王植传》就曾记载“遗令薄葬”。从考古发掘中发现,所出土的件文物,大都为比较粗糙的陶器,还有几件石器和料器,没有发现什么贵重物品,符合在遗令中规定的那样,“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亦符合其父一贯倡导的“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同时,曹植生前的生活是比较困苦、潦倒的,“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死后亦难以厚葬,那种“富了九州一百单八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文物价值
曹植墓从形制到葬品,都堪称曹魏时期的标型,对于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历史,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13日,曹植墓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曹植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鱼山西麓。
交通路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