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联合创作 · 2023-07-20 15:24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三县交界,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有许多珍稀物种,山区没有人工打造景色的痕迹。主峰“蘑菇石”是一道著名景观,上大下小,高约十米,在山上矗立了10亿年之久,是拍照留念的圣地。

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

梵净山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无严寒酷暑。

动物资源

梵净山有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熊猴、猕猴、云豹、林麝【shè】、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锥、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独一分布区。

植物资源

梵净山有4.2平方千米原始森林,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之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释迦殿、通明殿等,《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明万历(1563年—1620年)、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梵净山重新敕封并重建,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

1986年,梵净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被誉为“地球和人类之宝”。

2018年7月2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8年10月17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旅游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主要景点

棉絮岭

棉絮岭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的万米睡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其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赐敕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云金顶

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蘑菇石

蘑菇石,名字来源于形象,上大下小,形似蘑菇,高约十米,有10亿年以上历史。蘑菇石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的作品题材。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