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信寺
净信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阳邑乡东十公里阳邑村西南隅,距县城10公里,坐北向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距县城10公里。据寺内碑记,其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据县志记载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整扩建,现保存完整。
文化
文化特点
净信寺内保存记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断千余年来寺院的演变及当地史志、人文、地理等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净信寺,两进院设十四座殿宇,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戏台、过殿、大殿,南北中轴上排列有戏台,戏台至过殿为前院,东西设看亭、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相对称。过殿后至大殿为后院,后院东西两厢有碑廊、观音、地藏各殿相对峙。后殿两侧为关公殿、承善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古朴、端庄。
历史
建筑历史
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修,当时建筑规模甚小,布局简略。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扩大其规模,以正殿原作为南殿,向北扩展补建正殿五间、东西偏殿各五间、戏台一座。
明万历三十三年、四十四年(1606年、1617年)又两次修整,建钟鼓二楼、东西两侧补建白衣殿、灰泉殿各三间,脊兽换新、墙垣重整。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雍正年均进行过简略的维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建规模最大、增建内容最多,过殿前加建卷棚三间,两旁增建碑廊各三间,月门两座,灰泉、白衣二殿上移三丈,并增修东西看亭个三间,东西便门两座,其南戏台重建并扩大其规模,两旁修山门各一座,正殿东西增修关公殿、承善祠各三间,寺外增修灶房十四间,马棚五间,并绕以外围墙。
文物保护
1986年,净信寺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净信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大殿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接回廊,殿长20米,宽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一攒,为明代建筑。殿顶均饰以华丽的琉璃制件,屋脊宝顶上有明代题记。莲花镶脊、龙兽蟠绕、宝瓦中立、彩釉雕图。
戏台
戏台为净信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全以孔雀蓝琉璃覆顶。柱头科为五踩重拱计心造,双抄双下昂,耍头昂咀为雕刻精细的龙首形;转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计心造,三抄双下昂与双抄单下昂交错,正头翘与斜翘上为三抄双下昂,昂咀耍头同柱头科。
平身科前檐明间设三朵,稍间没有,两山亦为三朵,形柱作法与柱头科相同。拱结构翼角翘起较多,伸出较远。雀替为精雕细镂的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型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在全国戏台当中罕见。檐下有匾,上书“神听和平”,字用生铜所铸造,十分精致。
钟鼓楼
钟鼓楼檐下挂有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书法精妙,工艺精良,达到很高的冶造艺术水平,成为琉璃佳品,被载入《中国琉璃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