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

共 190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7

历史沿革

宝丰银矿遗址
周宁县旧称周墩。据《八闽通志》记载,早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官府就在周宁县七步镇郭洋村、李墩镇芹溪村开设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
宝瑞银场是周宁境内最早开采银矿的地区,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宋福建路》。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宝瑞银场的白银开采由盛而衰,郭洋村矿脉渐稀而转移至芹溪村一带,宝瑞、宝丰银场也一起合并为宝丰银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矿脉绝”,市渐萧条。
1984年,发现宝丰银矿遗址。

遗址特点

综述
宝丰银矿遗址洞口
宝丰银矿遗址分布于海拔1506米的龙岗头的多条山涧两侧,范围达60多平方公里。宝丰银矿遗址南起李墩镇芹溪村,北至浦源镇李园村,有古道相通,全长约20公里。遗存的矿洞多达220多口。
古矿洞
宝丰银矿遗址矿洞主要位于龙岗头山的多条山涧向南麓汇集而成的芹溪两侧,止于芹溪村北侧,东北面的官司溪两侧,止于今底源水库。矿洞沿矿脉延伸,洞中洞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矿道多窄而高,大小不一,宽处可容数十人,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行走,坑道多数较为平坦,也有的竖坑深不见底。古代矿工寻找矿脉主要是观察岩石表面的流纹斑岩脉,并根据矿脉走向进行开采。因山体表层有土壤及植被包裹,只有山涧因雨水的冲刷岩石裸露才便于观察。临近山涧溪流,可利用水流的冲力将挖掘矿石产生的大量石碴、废石冲向下游,确保洞口畅通。矿洞内部结构有横坑、竖洞及因开采矿山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工业遗迹。
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坑道呈树枝状分布,洞内碳酸岩沉积,洞顶有钟乳石,两侧有很多石旗,像鱼鳞一般。洞内“银窝”众多,这是古人利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一个个窝,大小不一。矿洞大约有几十米至250米左右深。
生活区遗迹
宝丰银矿遗址生活区遗迹主要位于矿洞周边地势略为平缓的地带,单体建筑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有上下错落或并列砌筑。
宝丰公馆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版《宁德县志》记载:“宝丰公馆,在十七都,明永乐元年,督银课御史蒋公彦禄建。成化十二年,州判黄公晟重建。正德五年,课银诏免,公馆废。”宝丰公馆遗址位于芹溪村西侧,现为菜地,其墙基及西面护坡尚存。

文物遗存

综述
宝丰银矿遗址留有残墙、灶台、石臼等物件,还遗留有大量利用水力带动用以粉碎矿石的石碓、石磨。
石盘
宝丰银矿遗址炼银轮形石磨
轮形的石磨是炼银的必备工具,石磨直径大约50厘米,中凿一方孔,由木轴穿入,装置在水车一侧,借水力滚动。
摩崖石刻和碑刻
宝丰银场遗址内,摩崖石刻发现2处,位于围城底村东侧古道边的岩壁上,因年代久远字迹不可识辨。当地人称之为藏银碑。石碑一通原立于芹溪村桥头通往楼坪村路口处,“文革”时期被村民分解成4块搬到村中用作井沿。碑高2.16米、宽0.9米、厚0.15米。碑首由右往左横刻“奉抚案两院禁示”,碑文竖刻阴文“坑场矿砂运者依律论谴隆庆五年柒月”。

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
宝丰银矿遗址
明正统年间,为首“聚众偷矿煎银”的浙江庆元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之首领,而芹溪村的宝丰银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始发地。这是周宁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全国性的事件,由此引发危震东南长达8年之久的社会动荡。

研究价值

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对研究古代矿业的勘探、开采技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以及闽东北山区县古村落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价值。
宝丰银矿遗址古道与山涧纵横交结,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一是地理位置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宝丰古银矿遗址地处周宁、政和、屏南三县三大自然景区的中心位置,其西北侧为政和县洞宫山风景区,西南向为屏南县国家级鸳鸯溪自然保护区、周宁县后垅大峡谷——陈峭风景区,东向为世界地质公园——周宁九龙漈瀑布群。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具有开发价值。宝丰古矿业遗址位于香炉山白垩纪火山盆地北西缘的南园组火山结构内,以强烈的中心式、裂缝式爆溢、爆发,形成广布于火山机构边缘的凝灰熔岩火山地形地貌。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宝丰银矿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宝丰银矿遗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李墩镇芹溪村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周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宝丰银矿遗址,路程约29.1千米,用时约47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