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1-01-01 00:00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22年3月30日)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3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9.2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7.60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9.3:41.5:4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76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464美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3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4%。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1.45万人,创业培训1.49万人、扶持城乡创业2.3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08万人。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六涨两跌”,食品烟酒价格、居住价格、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交通通信价格、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2%、0.3%、1.1%、3.6%、3.0%、0.6%,衣着价格、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8%、2.4%。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下降0.5%、鲜菜价格上涨2.0%、猪肉价格下降22.3%。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04万亩,比上年增加0.20万亩。粮食总产量491.72万吨,比上年增加1.37万吨,增长0.3%,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83.72万吨、下降0.6%,秋粮产量308.01万吨、增长0.8%。

林牧渔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56万亩。年末生猪存栏159.23万头,比上年增长8.3%。生猪出栏243.74万头,增长21.5%;家禽出栏6991.52万只,增长2.8%。猪牛羊禽肉产量32.56万吨,比上年增长20.7%;水产品总产量30.25万吨,增长2.8%。

现代农业转型增效。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项目154个。新增优质食味稻7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6.1万亩、高标准农田49.5万亩、千亩以上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个。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国家级,红窑镇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水利建设持续加强。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1.2亿元。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里下河洼地治理工程、南淮泗河治理工程、城根滩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鲍集圩堤防除险加固、古盐河治理、汪木排河治理、淮涟灌区现代化改造、渠北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全面实施。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8%,两年平均增长16.6%;工业增加值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9.5%。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总产值增长6.1%,制造业增长2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5%。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9%、28.4%、33.6%,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5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11.7%;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87%,比上年提升0.1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1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78.3亿元,增长8.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51.4万平方米、增长12.3%,其中新开工面积3233.8万平方米、下降10.6%。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4亿元,增长1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6.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1.2%。分类型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1%、项目投资增长3.6%。工业投资增长12.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6.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76.1%、31.8%、127.5%。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6个,比上年增加134个,其中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个,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钢铁钢帘线、总投资120亿元的台华新材料等项目成功落地实施。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14.30亿元,增长22.1%。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消费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10.3%、21.9%;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等升级类消费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6%、16.2%、21.7%。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3.6亿美元,增长27.0%;进口16.3亿美元,增长6.2%。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一般贸易进出口比上年增长27.0%,占进出口总额比重58.5%,较上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6.1%、17.3%。成功获批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新培育跨境电商企业超300家,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获评全市首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65个,比上年增加19个;协议外资41.2亿美元、增长7.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0亿美元、增长13.4%。外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新设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9个,较上年同期净增20个。台资项目加快集聚,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41个,实际到账台资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2%。

园区平台优化提升。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市开发园区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5%、90%。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高新区3个平台创成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创区,金湖经济开发区、洪泽经济开发区创成江苏省智慧园区,金湖经济开发区创成江苏省低碳能源装备特色产业创新示范园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0.59亿吨、周转量187.3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7.2%。水路货运量0.58亿吨、周转量207.25亿吨公里,分别下降5.9%和11.8%。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07万标箱,增长20.1%。铁路客运量992.90万人、增长221.6%,铁路货运量230.92万吨、增长34.1%。民用航空客运量140.47万人次、增长5.9%,民用航空货邮运量1.96万吨、比上年增长59.1%,开通淮安至越南河内首条国际全货机航线。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邮政业务收入32.39亿元,增长17.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23.03亿元,增长24.5%。完成快递业务量3.07亿件,增长44.4%,其中同城业务量0.44亿件,增长23.9%;异地业务量2.63亿件,增长48.5%。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1.73亿元,增长11.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81.85万户,比上年下降3.4%;固定电话用户28.54万户,下降7.1%;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0.28万户,增长124.2%。

旅游业持续恢复。全年完成旅游业总收入404.9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03.90亿元,增长51.8%;旅游外汇收入1567.84万美元,增长30.4%。接待境内外游客3293.95万人次,增长49.4%,其中国内游客3293.04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0.91万人次。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5A级1家、4A级19家;星级旅游饭店21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行社123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2家、出境社5家;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1823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7.4%。其中,税收收入238.38亿元、增长15.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0.3%,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3.01亿元,增长7.8%,其中民生类支出462.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5.4%。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0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65.95亿元,增长13.3%;企业存款余额1963.28亿元,增长9.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537.38亿元,增长19.3%。其中,小微企业贷款1035.81亿元,增长19.5%;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280.60亿元,增长29.7%。

保险行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9.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财产险收入39.91亿元,增长2.75%;人身险收入60.06亿元,增长5.54%。累计赔付支出37.80亿元,增长15.1%。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6.94亿元,增长19.2%;人身险赔付支出10.86亿元,增长6.1%。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专利授权量14831件,比上年增长26.0%,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437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9件。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60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7户和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众创空间1个,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93个。成功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1.86万人,当年新增3.52万人;高技能人才20.02万人,当年新增1.63万人。共有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9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6个,省首席技师项目57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540人,其中当年新增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7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1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84所,比上年增加22所;在校生92.55万人,比上年减少1.47万人;专任教师6.66万人,比上年增加0.06万人。其中,成规模幼儿园495所,在园幼儿14万人,教师1.03万人;小学249所,小学生35.11万人,教师2.42万人;初中171所(含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生17.35万人,教师1.55万人;普通高中40所,高中生9.83万人,教师0.8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学生4.49万人,教师0.28万人;高校8所,大学生11.66万人,教师4758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生0.11万人,教师0.02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有市级、县(区)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含少儿图书馆),美术馆2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5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5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经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含纪念馆)11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总户数42.42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8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综合医院37个、专科医院17个、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院10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9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30222张,其中医院18918张、卫生院8591张。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429人、注册护士16724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15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6人,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06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为3.16人、3.67人、6.62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021淮安西游乐园马拉松、2021年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田径(场地)资格赛、2021年全国蹦床冠军赛暨第14届全运会资格赛等国家高水平体育赛事。52名运动员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新建20个体育公园、125公里健身步道。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新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示范乡镇(街道)9个、示范村(社区)15个。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3%,优良天数比率81.6%,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57个水环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7.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71.9%。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至12.6万吨/年。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常住人口小幅增加。年末常住人口456.22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2.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1%。常住人口出生率5.37‰,死亡率8.07‰。年末户籍人口555.25万人,其中男性284.07万人、女性271.19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31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资性收入19466元,增长8.8%;经营净收入7017元,增长10.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54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84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1,较去年同期缩小0.03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7元,比上年增长20.7%。分常住地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20元,增长19.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97元,增长22.7%。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8.68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76万人(含离退休待遇领取人数),比上年减少16.6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71.92万人,比上年增加9.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6.21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64万人。全年共支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1.50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22》公布的2021年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4]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和普通专线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2022年3月30日)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综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3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9.2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7.60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9.3:41.5:4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76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464美元。RAG-ES2024-09-11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3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4%。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1.45万人,创业培训1.49万人、扶持城乡创业2.3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08万人。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六涨两跌”,食品烟酒价格、居住价格、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交通通信价格、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2%、0.3%、1.1%、3.6%、3.0%、0.6%,衣着价格、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8%、2.4%。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下降0.5%、鲜菜价格上涨2.0%、猪肉价格下降22.3%。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04万亩,比上年增加0.20万亩。粮食总产量491.72万吨,比上年增加1.37万吨,增长0.3%,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83.72万吨、下降0.6%,秋粮产量308.01万吨、增长0.8%。RAG-ES2024-09-11
林牧渔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56万亩。年末生猪存栏159.23万头,比上年增长8.3%。生猪出栏243.74万头,增长21.5%;家禽出栏6991.52万只,增长2.8%。猪牛羊禽肉产量32.56万吨,比上年增长20.7%;水产品总产量30.25万吨,增长2.8%。现代农业转型增效。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项目154个。新增优质食味稻7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6.1万亩、高标准农田49.5万亩、千亩以上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个。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国家级,红窑镇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水利建设持续加强。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1.2亿元。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里下河洼地治理工程、南淮泗河治理工程、城根滩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鲍集圩堤防除险加固、古盐河治理、汪木排河治理、淮涟灌区现代化改造、渠北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8%,两年平均增长16.6%;工业增加值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9.5%。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总产值增长6.1%,制造业增长2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5%。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9%、28.4%、33.6%,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5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11.7%;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87%,比上年提升0.19个百分点。RAG-ES2024-09-11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