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遗址

福泉山遗址

共 1472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57年,福泉山遗址被发现。
1962年,福泉山遗址开始发掘。
20世纪80年代,福泉山遗址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2008年至2011年,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再次对福泉山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2023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

遗址特点

福泉山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黄褐、灰褐、灰兰、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叠压遗存。
遗址

文物遗存

福泉山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存发掘墓葬19座,出土有扁铲形足或凿形足鼎、折肩折腹壶和罐等。良渚文化遗存有祭坛、积灰坑等祭祀遗迹和贵族墓葬32座,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达2800余件,有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璧,象征王权的玉钺权杖和各类精美的玉质装饰品,其中的典型为良渚文化飞鸟兽面纹玉琮式镯和良渚文化高柄陶罐。发现战国时代吴越墓葬4座、楚墓2座,随葬品有玉璧、原始瓷碗、杯和陶鼎、豆、壶等。西汉墓葬96座,发现铜镜、带钩、套印、石砚、陶鼎、盒、壶等。还发现唐墓1座、宋墓3座。
文物

研究价值

福泉山遗址体现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琢玉业已经发达。玉文化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良渚先民创造的文化精髓。良渚先民在崧泽文化治玉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了切、割、挖、凿、划、钻、磨、琢、雕、刻及抛光等治玉工艺,玉琮、玉璧、玉钺等礼仪用玉大量出现,并饰有神人兽面纹、鸟纹等精美纹饰,反映出良渚先民的精神意向。
良渚文化时期陶器制作工艺比较成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快轮拉胚成形再加修整的方法,生产效率有了大的提高。这个时期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匀称,造型多姿多彩,追求端庄稳重、对称匀称的艺术效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纹饰多样,多为鸟蛇纹、鸟纹及云雷纹等,纹样繁复,精致秀气。其中所制黑陶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在已经发现的一些良渚陶器和玉器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称之为“原始文字”,是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福泉山遗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它也是上海早期历史的缩影,是上海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它的发掘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它不但具有考古学上的深远意义,其古文化内涵也是人们建设美丽家乡的精神源泉。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福泉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福泉山遗址位于西侧。

交通线路

:重固镇大街福泉山路(重固)站
:重固镇大街重固站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