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與細雨
與《徬徨少年時》的赫曼•赫塞同行的余華!
余華因此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
這並不像是一部小說,而更像是一部少年成長的心靈史。
這也不只是一個少年的受難,而是一代人的集體式受難。
愛的嚴重缺席、倫理的空前崩落、道德的徹底沉淪、青春期的性啟蒙……
從「南門」到「孫蕩」的農村社會,充滿著癲狂的失序狀態……
無賴的父親、體格健壯的寡婦、
性格執拗的少女、對往事沾沾自喜的祖父……
每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個個賣力於自己的人生表演。
只有讀過此書,
我們才可能從余華的心靈風暴中突圍。
「當漫漫的人生長途走向尾聲的時候,財富榮耀也成身外之物,記憶卻顯得極為珍貴。於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眾多表達記憶或者用記憶來表達的書籍。我雖然才力上捉襟見肘,也寫下過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呼喊與細雨》。這雖然不是一部自傳,裡面卻是雲集了我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感受和理解,...
與《徬徨少年時》的赫曼•赫塞同行的余華!
余華因此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
這並不像是一部小說,而更像是一部少年成長的心靈史。
這也不只是一個少年的受難,而是一代人的集體式受難。
愛的嚴重缺席、倫理的空前崩落、道德的徹底沉淪、青春期的性啟蒙……
從「南門」到「孫蕩」的農村社會,充滿著癲狂的失序狀態……
無賴的父親、體格健壯的寡婦、
性格執拗的少女、對往事沾沾自喜的祖父……
每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個個賣力於自己的人生表演。
只有讀過此書,
我們才可能從余華的心靈風暴中突圍。
「當漫漫的人生長途走向尾聲的時候,財富榮耀也成身外之物,記憶卻顯得極為珍貴。於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眾多表達記憶或者用記憶來表達的書籍。我雖然才力上捉襟見肘,也寫下過一本被記憶貫穿起來的書──《呼喊與細雨》。這雖然不是一部自傳,裡面卻是雲集了我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感受和理解,當然這樣的感受和理解是以記憶的方式得到了重溫。」
--余華
小說如此開頭:「一九六五年的時候,一個小孩子開始了對黑夜不可名狀的恐懼。」而此似乎暗喻著,始於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黑暗時光,即將到來。
余華擅於經營小說中的暴力意象、時間凝滯以及瘋狂的現實生活串想。在小說〈死去〉一章裡,余華精準的刻劃著時間的樣貌:「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裡。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夥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後,並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呼喊與細雨》藉由主角孫光林,一個孩子童年的目光,凝視發生在他生活週遭的人事。他比起同年齡的孩子,提早真切的感受著人的死亡、分離、孤獨與冷酷現實。透過余華生動的文字描寫,讀過以後,我們彷彿化身成書中任何一個角色,真實地穿透情節,再活過一遍。
這部作品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小說在敍述上的反諷、嘲弄、荒謬,寫出那樣一個少年孤獨無望的生存歷史,寫出了存在的焦慮和荒誕當中,他對愛、對悲憫的渴求。這些經驗和美學,是這部小說的獨到之處。
余華
一九六○年四月三日出生,浙江海鹽人,曾經從事過五年牙醫,一九八四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黃昏裡的男孩》、《世事如煙》、《我膽小如鼠》、《鮮血梅花》、《兄弟》,散文《我能否相信我自己》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出版。曾獲國內外多種文學獎,現定居北京。余華因《呼喊與細雨》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