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各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省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9.02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47.13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64.6%和28.7%。从需求的角度看,“三驾马车”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稳中趋旺。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4.59亿元,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13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8%,占GDP的43.4%。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虽然遭受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998公顷,比上年增加616公顷,增长0.5%;油料作物16078公顷,减少155公顷,减少0.9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3%下降到8.8%;药材4885公顷,增长0.64%;蔬菜28063公顷,增长4.4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35%下降为14.77%;饲料作物7319公顷,减6.02%。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市优质水稻面积20021公顷,比上年增加756公顷,增长3.92%;优质玉米2013公顷,增加337公顷,增长19.08%;优质大豆661公顷,增加30公顷,增长4.75%;优质油菜籽面积8186公顷,增加4.09公顷,增长5.26%。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557155吨,增长1.44%;油菜籽产量24239吨,增长3.61%;花生产量1263吨,增长0.56%;叶烟产量1537吨,增长0.72%;麻类作物产量5万吨,与去年持平;甘蔗产量2292吨,减少10.05%;茶叶产量33805吨,增长28.7%;水果产量221983吨,增长8.2%;药材产量25357吨,增长4.66%;蔬菜产量630032吨,增长4.66%。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1439680头,增加24405头,增长1.7%,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0.1%、2.2%、10.7%和6.7%。主 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214213吨,增加6028吨,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137953吨,增加1496吨,增长1.1%,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5.55%下降到64.40%;禽肉产量45096吨,增加4091吨,增长10.0%,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70%上升为21.05%。禽蛋产量23861吨,增长9.8%;牛奶产量27185吨,增长20.3%;蚕茧产量1894吨,增长0.7%。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水产品产量9600吨,增长32.4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市105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新增封山育林5.48万公顷,公益林造林2.2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5.7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1.7%,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45千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2.12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456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3.4万千瓦,增长6.8%;农村用电量40591.8万千瓦小时,下降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56.34亿元,增长1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5.7%.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7.91亿元,增长22.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4亿元,增长25.4%,其中轻工业总产值9.6亿元,增长8%,重工业总产值77.6亿元,增长2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0.56亿元,下降27.4%,完成新产品产值17亿元,增长41.8%.
纳入统计范畴的38种工业产品增长的有24种,产品产量增长面达63.2%,增长速度在20%以上的产品有13种。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形势如下:铁合金20.6万吨,增长21%;水泥110.68万吨,增长28.9%;大理石板材33.94万平方米,增长40.3%;配合饲料3.76万吨,增长52.18%;炸药2.08万吨,增长17.1%;水电发电67.3亿千瓦小时,增长10.5%;车桥60.69万套,增长14.2%。
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形势比上年有所改善。2006年规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9.16,比上年提高3.9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8.79%,比上年上升0.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4.54%;资产负债率为69.3%,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76次,比上年提高了0.2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28%,比上年下降1.4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06(吨[折标煤]/万元),较去年下降0.1吨/万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2.48亿元,下降13.6%。实现利税12.33亿元,增长12.76%。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4个,比上年减少5个。其中,亏损企业12个,增加1个。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34亿元,增长5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26万平方米,增长10.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55万平方米,下降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4亿元,增长25.2%。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00.49亿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2.28亿元,增长6.7%。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89亿元,增长53.2%;第二产业投资92.79亿元,增长37.4%;第三产业投资12.39亿元,下降25.6%。
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市水电业投资79.8亿元,增长44.1%。
全年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386个,下降2.3%;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45.59亿元,增长72.7%。其中,新开工项目168个,下降13.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3.39亿元,增长240.1%。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6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1.6%,新增固定资产49.6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7.0%。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6亿元,增长15.4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51亿元,增长19.0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25亿元,增长13.41%。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34%,比上年下降0.9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5.24%和21.1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85亿元,增长14.0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6.01亿元,增长64.4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18亿元,增长19.89%。
六、对外经济
全市国内招商引资工作运行良好,实现了“十一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良好开局。2006年,全市共执行外来投资项目277个,总投资规模311亿元,协议引资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8.87亿元,同比增长16%;总到位资金中,国内省外资金32.39亿元,为省政府下达我市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考核目标任务18.91亿元的171.3%,工作目标任务27.5亿元的117.8%。外来投资项目总数中,生产性项目19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70%;到位资金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97个,占项目总数的35%。
在到位资金构成中:水电开发:46.2亿元,占67%;矿产资源开发:8.6亿元,占12.5%;农业产业化:4.2亿元,占6.1%;城镇建设(含房地产开发):3.5亿元,占5.1%;轻化工:2.5亿元,占3.7%;旅游餐饮:2.2亿元,占3.2%。资金来源方面:国内省外资金32.39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47%,主要来自北京、浙江、福建、山东、重庆、湖南等地;省内资金:35.79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52%,省内资金主要来自成都及周边地区,其中,来自成都地区资金22.92亿元,占省内到位资金总数的64%。境外资金:6912万元,占总到位资金的1%。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54万美元。其中,出口580万美元,进口74万美元。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28万美元,增长25.5%。全市当年新签项目2家,当年合同外资金额908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2799公里,其中:国道389.9公里,省道283.9公里,县道984.5公里。等级公路208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4公里,二级公路403.5公里,三级公路303.6公里,四级公路1362.7公里,等外公路716.9公里。全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2883万人,旅客周转量65215万人公里,同比增长5.5%、5.0%;完成货运量1252万吨,货物周转量10160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0%,10.0%。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我市邮电业务收入达到49764万元,同比增长1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31.5万户,同比增长6.3%。移动通讯业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5万户,同比增长25.7%。互联网用户增加到3.3万户。
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7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0.47%、51.14%,完成省上目标任务的113.73%。
2006年末,我市星级旅游饭店已有20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10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稳定增收。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4亿元,增长2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3.52亿元,增长24.71%,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28亿元,比年初增加33亿元,同比增长22.2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52亿元,比年初增加5.65亿元,同比增长22.69%。各项贷款余额120.52亿元,比年初增加21.6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8.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同比增长2.08%;中长期贷款余额70.96亿元,比年初增加20.78亿元,同比增长41.3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01.83亿元,现金支出412.57亿元,现金净回笼10.74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5家,全年保费总收入96354万元,增长8.3%。已决赔款8884万元,增长88.34%;给付11091万元,增长3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小学校点597所(个),其中教学点146个;班数3412个,在校学生125710人,毕业学生24017人,毕业率99.98%,小学毕业升入市内初中升学率97.47%;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7.87%;招生数17850人;巩固率 98.48%;教职工6819人,其中专任教职644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8.04%。中学教职工518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4630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75.08%.普通初中69所,在校学生64952人,毕业生数19122人,招生数23409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09%,初中毕业率99.99%;初中巩固率95.14%;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39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58%。高完中16所,其中有高中学生数的学校15所。普通高中班数344个,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8580人,毕业生数6448人,招生数6228人;普通高中巩固率94.50%。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教育机构23个,毕业生数2353人,招生数7129人,在校学生12958人,校本部教职工684人,其中专任教师492人。学校占地288072平方米,校舍136363平方米。
成人职业技术培训稳步发展。成人文化技术培训机构校点166个,教学班531个,结业生34735人,注册学生数29810人,教职工142人,另有兼任教师110人。培训机构占地7400平方米,校舍2695平方米。
2006年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了十大科技行动专项,促进了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06年,共组织编定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67项,项目经费共计436万元。其中:国家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星火计划3项、科技攻关1项、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1项),项目经费合计160万元。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9项(工业攻关1项、星火计划4项、联动项目1项、专利实施2项、社会发展1项、省级科技富民推进行动计划项目8项、省级富民强县1项、国家项目省级配套1项),项目经费合计196万元。统筹安排下达市级项目43项(即:工业项目11项、农业项目19项、应用研究和社会发展项目6项、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科教兴市项目1项、科技培训项目4项),项目经费合计80万元。
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助农增收。全市7县1区全部列入省科技富民推进行动计划,每个区县获得省科技厅5万元的经费支持。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以来,共建设基地27个,面积3215亩,辅射带动面积281100亩,推动育成畜禽新品种2个(荥经长毛兔、草科鸡),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50万元。在农业专家大院建设工作方面,一是巩固和提高6个农业科技示范专家大院建设工作。二是积极筹备建立天全县二郎山山地鸡专家大院。在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工作方面,与市委组织部合作,积极准备将雅安市农村信息网建设工程与雅安市党员电教村村通工程相衔接,通过整合我市农村“三电合一”资源,提高为农民信息化服务水平。科技培训工作方面,坚持面向我市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总体目标,围绕我市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实际情况,结合雅安市实际加强科技培训网络建设。2006年,通过多形式,加强了科技培训。2006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06期,培训各类人才3190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4000余份。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我市荥经县畜牧食品局、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雅安市畜牧局共同完成的《荥经长毛兔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应用》等10项科技成果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49件,比2005年增加1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9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2件。专利实施转化产值53317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32%和2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魅力城市和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重心,展示特色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推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组织雅安代表团参加了“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雅安市代表团参加了艺术节舞台展演、民族民间文化巡游和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共获得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十三个、优秀奖两个、组织奖一个,其中,原生态多声部合唱《麻尼·东布·那吗吗》与摄影作品《硗碛“上九节”》荣获金奖。成功组织了总政歌舞团《长征组歌》大型演唱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长征路上送欢笑》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庆祝雅安市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主题晚会《奋进雅安》;芦山县委、县政府和市旅游局共同筹划、举办了芦山县首届三月三“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和重庆市人民广场举办的万人同品蒙顶春茶活动,与名山县蒙顶山风景旅游公司联合组织了两台具有浓郁雅安特色的文艺演出,节目中的《茶马古道背夫展示》、《雅雨、雅鱼、雅女》、《蒙顶山茶歌》等节目充分展示了雅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五·一”前夕主办了首届“香格里拉”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本土年青歌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雅安城市魅力,对于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和推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参加在成都市举办的“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取得了“最佳创意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参加雅安市竞评“CCTV-2006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活动,取得成功。在我市竞评魅力城市活动中,精心组织了表现雅安特色文化的文艺节目进京参加竞评表演。精心创作的节目《熊猫摇篮》和《蒙顶山牌茶技表演》获得广泛好评。在雅安剧场举办的2007“灯塔建设之夜”雅安市新年音乐会演出圆满成功提升了我市文化演艺水平,推进了我市演艺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71%,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23%,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55.59%,比上年2.8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大到3个县,覆盖人口32.76万人。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38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未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248个,床位5016张,卫生技术人员4468人,其中,执业医师1891人,执业助理医师452人,注册护士126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232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3人,注册护士13人,乡镇卫生院(包括地名卫生院)168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64人,注册护士218人。继续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创建省级十佳卫生村1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8个,其中,市级卫生村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成功举办全市性重大群众体育活动30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2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3枚;获全国比赛金牌3枚、银牌2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0.26亿元,增长73.33%,共筹集公益金0.016亿元。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市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0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23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7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8个城市、93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06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6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25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3个,完成投资0.12亿元。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14.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2766.8公里。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8个,面积1237.57平方公里。建成生态示范区1个。
十二、人口
据2006年户籍报表显示:全年出生人口17282人,人口出生率11.32‰,比上年减少0.2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775人,人口死亡率3.78‰;人口自然增长率7.54‰,比上年增长0.35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11507人。年末常住人口150.2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31.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47元,增长9.99%,其中,工薪收入5967元,增长10.8%。人均消费性支出6134元,增长2.5%,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2.39%;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3.29%;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5.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6%。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3元,增收274元,增长9.7%。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095元,增收112元,增长11.4%;家庭经营收入1787元,增加168元,减10.4%;财产转移性收入221元,减少6元,下降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7元,减少0.9%。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6%,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
2006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04亿元,同比增长14.67%。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5.02亿元,增长19.9%;定期储蓄存款余额81.02亿元,增长12.5%。
2006年末,全市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89485人,比上年末增加708人,增长0.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84134人,比上年末增加422人,增长0.5%。其中,国有单位增加1502人,集体单位减少261人,其他经济单位减少8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
就业再就业实事目标如期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249人,完成年度目标11500人的106.51%;持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6477人,完成年度目标6000人的107.95%,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2238人,完成年度目标1800人的124.33%;帮助696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个人实现了就业,完成年度目标630户的110.4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控制在4.5%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培训达8361人,培训后再就业率达60%以上,完成目标任务的139%;创业培训204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6%;培养新技师14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2%。
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再创新高。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08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25%;基金征缴达23500万元(含清欠),完成目标任务的109.1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551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9%;基金征缴达1586.3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4.91%。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64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7%,其中农民工参保达1022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22%;基金征缴达9598.9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4.6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4454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4.21%;其中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参保达387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87.9%;农民工参保达935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征收工伤基金440.2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2.8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29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3.61%;基金征缴达242.3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0.2%。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雅安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各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省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9.02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47.13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64.6%和28.7%。从需求的角度看,“三驾马车”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稳中趋旺。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4.59亿元,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13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8%,占GDP的43.4%。 | RAG-ES | 2024-09-11 |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二、农业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虽然遭受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998公顷,比上年增加616公顷,增长0.5%;油料作物16078公顷,减少155公顷,减少0.9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3%下降到8.8%;药材4885公顷,增长0.64%;蔬菜28063公顷,增长4.4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35%下降为14.77%;饲料作物7319公顷,减6.02%。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市优质水稻面积20021公顷,比上年增加756公顷,增长3.92%;优质玉米2013公顷,增加337公顷,增长19.08%;优质大豆661公顷,增加30公顷,增长4.75%;优质油菜籽面积8186公顷,增加4.09公顷,增长5.26%。 | RAG-ES | 2024-09-11 |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557155吨,增长1.44%;油菜籽产量24239吨,增长3.61%;花生产量1263吨,增长0.56%;叶烟产量1537吨,增长0.72%;麻类作物产量5万吨,与去年持平;甘蔗产量2292吨,减少10.05%;茶叶产量33805吨,增长28.7%;水果产量221983吨,增长8.2%;药材产量25357吨,增长4.66%;蔬菜产量630032吨,增长4.66%。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1439680头,增加24405头,增长1.7%,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0.1%、2.2%、10.7%和6.7%。主 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214213吨,增加6028吨,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137953吨,增加1496吨,增长1.1%,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5.55%下降到64.40%;禽肉产量45096吨,增加4091吨,增长10.0%,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70%上升为21.05%。禽蛋产量23861吨,增长9.8%;牛奶产量27185吨,增长20.3%;蚕茧产量1894吨,增长0.7%。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水产品产量9600吨,增长32.41%。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