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生
人物经历
杜润生,1913年7月18日出生于阳邑村。
1927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
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被中共委派到太行山地区打游击,建设。历任晋冀豫抗日三支队队长,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区党委城市部太原城委书记等。
1947年,在中随南下,参加“挺进大别山”和,领导所在的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农民运动,历任秘书长等。
1949年初期,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在领导中南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提出了分阶段土改的主张,即先普遍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建好农会,再转入分配土地,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1952年,调入任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
在运动的争论中,支持邓子恢“稳步前进”的主张(即坚持经过,多种经济并存,并利用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私有经济的思路),受到点名批评,被解除职务。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兼院党组副书记。
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受到冲击迫害。
1970年,到中国科学院在湖北的五七干校监督劳动。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9年,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
1980年,提出可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广土地家庭承包,其他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起草的“1982年中央‘’”,正式确立了“包产到户”的,结束了对“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1981年,受中央委托支持起草《》,肯定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肯定了长期不变,得到邓小平和陈云的高度肯定。
1982年元旦,由杜润生起草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成为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此后,杜润生多次接受中央委托,主持多个农村的起草,为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作出重大贡献。
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倡导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后,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撤销。杜润生离职后,继续从事农村经济和政策研究。
杜润生是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同时,还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名誉会长、理事长、会长、中国研究会理事长、兼职教授等。
杜润生善于培养后进。著名经济学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等,都曾师从杜润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杜润生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公认为中共党内最资深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专家,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决策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主持起草了著名的关于农村改革的五个"",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物生平
杜润生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1933年到北京。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1935年因被同乡告密遭到逮捕,关押数月后释放出狱。在 “一二·九”运动中任学联代表。1936年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区队长和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历任晋冀豫抗日三支队队长,中共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冀南联合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教育厅秘书主任,太行山六分区专员、二分区专员,太原军调小组,党委城市部太原城委书记,太行行署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南下。亲身参加了挺进的战斗,后来投入,所在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先后担任秘书长,秘书长,淮西区工委书记,中共豫皖苏地区四。
新中国成立后
杜润生(19张)
2013年7月18日杜润生100岁生日,温家宝、王岐山等看望。
2015年10月9日晨6点20分在病逝,享年102岁。
个人履历
参加进步社团
杜润生
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太原纠正了自流现象,把斗争锋芒对准国民党反动分子。太原国民师范校长梁先达和教育所所长苗培成,是国民党省党部委员,压制学生抗日运动,学生们发动驱逐梁、苗二人的斗争,组织了包围省党部的请愿活动,杜润生是学生代表之一。军警当场开枪,打死一人,伤十余人,杜润生也受了伤。惨案教育了民众,也更加坚定了杜润生参加共产党的决心。他认为:“没有共产党这样的组织,及其走狗就打不倒。”1932年10月,杜润生先后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反帝同盟会和社会科学家联盟。
参加革命
驱梁学潮发展到反对当时统治山西的军阀,即遭到镇压,杜润生被通缉,他只好到乡下躲避一段时间。1933年来到北平,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1935年,因被同乡告密遭到逮捕,关押数月后释放出狱。在“一二九”运动中,他是学联代表,后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总部宣传部长。1936年夏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杜润生在太行山地区参加抗日,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历任晋冀豫抗日义勇军三支队队长,太行区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行署副主任。
神秘的九号院
这是1982年,九号院立起了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牌子,取代了两年前刚成立的国家农委。往后7年,九号院就成了农研室的代称。1990年的一天,九号的院子里,一个工作组走了进来。他们宣布,决定撤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土地改革运动
杜润生题字
解放战争中,1947-1949中共地区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在领导中南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提出了分阶段进行土改的主张,即普遍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建好农会组织,再转入分配土地。他还提倡下乡参加土改的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利于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在贫苦农民的阶级基础上。毛泽东主席肯定了杜润生所提分阶段进行土改的方法,1951年2月,毛泽东代中共中央起草的中指出:“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土地改革的正确秩序,本来应当如此”。
组织
由于土地改革中的出色工作,杜润生得到中央领导的赏识,于1953年初被调到北京,任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参与全国的。
在运动的初期,按中央决议推进农民的互助合作,邓子恢部长和杜润生提出的一些意见,毛泽东开始也是接受和支持的。但后来农村建立合作社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他们跟不上毛主席决策的变化,彼此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毛泽东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速度要快,他们则主张慢一点,在不同的要控制建社的一定数量;第二,在中南局土改结束以后,他们提过给农民的自由,就是的自由、借贷自由、雇工自由和的自由,叫做“四大自由”,毛泽东认为这是革命派的主张,缺乏清算;第三,关于合作社的形式,他们主张搞多样化,不要限于一个形式。所有这些,毛泽东都不接受,认为是右倾错误。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及中央主要领导人点名批评了邓子恢和杜润生,说他们“在社会主义高潮到来之前,像小足女人(在后来的会议和文章中则称“小脚女人”)走路”。当时,大规模,还处在发动阶段,受实践经验的限制,还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他俩都作了检讨。这检讨不是违心的,他们由衷地承认主席是正确的,他们错了。当时党内有个别人提议要严加追究邓和杜的责任,毛泽东说,“杜某是一个好同志,土改是坚决的。对于合作化,缺乏经验,到下边实践一段就好了。”毛泽东为了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编了《》一书,全书共收入176篇文章,他逐篇审校,写出按语,表现了重视调查研究,严肃认真的,这也使杜润生深受感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邓子恢和农村工作部的工作重新给予评价,认为他们的主张是对的,不实之辞,予以推倒,邓、杜旧案得以平反。
主要著作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1985年9月
《现代科学领导大全》,(北京),1988年5月
《中国农村的选择》,(北京),1989年1月
《思考与选择:关于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合著,,1990年
《中国的土地改革》,主编,当代,1996年8月
《:1980~1998》,,1998年12月
《》,,1999年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2003年
《杜润生自述 : 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08年
《》,人民出版社,2009年
出版图书
人物成就
杜润生是中国共产党内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建国以来长期参与中国农村问题的工作。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人物。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
学术科研
科学规划
杜润生著作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是陈毅,副主任是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和李四光。由张劲夫担任秘书长,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范长江和杜润生为办公室副主任。
张劲夫登门拜访了杜润生,请他抓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此,杜润生在新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智囊和主笔。
要而言之,杜润生为规划的制定做了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
第一,提出把“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作为12年追赶先进国家水平的。
规划开始时,大家议论纷纷,与会科学家各自就比较熟悉的科学领域,提出大批课题。作为一个科学落后的国家,要由转化为工业国,科技工作与经济结合,选择什么发展战略,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如果齐头并进,可能费力大而收效差。
第二,提出“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制定规划的构想。
参加科学规划工作的科学家有几百名,研究所和大学主张按学科规划,则主张按任务规划。双方争论不休。杜润生对此潜心研究,他看了不少书,特别是美国和制定有关科学计划的资料。他认为,组织科学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学科组织,这是多数国家的做法;一种是按任务组织,这是政府参与科技事业许多做法中的一种选择。哪种较好呢?根据世界各国的情况,凡是能够迅速发展某些领域的,都是按任务组织的。二次中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的最快。美国最初表现在研究上,这是以任务组织的。苏联的导弹技术也是以任务组织的。打破学科限制,合力完成一个任务,取得政府强力支持,这是以任务组织的好处。中国适于选择后者,但要保留前者作为补充。
第三,杜润生主笔起草了科学规划纲要的“草案”,并组织起草了任务说明书。
纲要草案共分9节,除前面的序言和后面的外,其他6节的题目是: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对57项重要任务,又组织科学家分组编写了详细的“任务说明书”,涉及任务的意义和,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现状,解决任务的科学途径,解决任务的大体进度,组织措施,工作的协调与监督等内容。纲要草案与任务说明书,共有600万字。
十二年规划在上第一次把科学家组织到国家建设的计划当中,这个规划也成为建国以来影响最大最好的规划:第一,推动中国的科学走上轨道;第二,直接推动了的发展,其中,科学院把“四项”,纳入院的行动计划;第三,对于各个大学和加强科学研究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此,使科学为国家建设服务找到了具体的组织和实现形式,大大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益,加快了中国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进程,以致此后十多年时间就有了“两弹一星”的成就,并由此带动了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半导体、、精密仪器等新技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
承包理论
杜润生
在北京一条破旧的胡同里,95岁的杜润生双耳失聪,虚弱迟缓,他为改善农民地位付出了一生气力。
27年前的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正在执笔起草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
在此之前,高层争论激烈异常。一位亲历者回忆,“文革”虽已结束,路线斗争惯性仍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调和余地。
在这种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
1955年,因为对农村合作化心存疑虑,杜润生曾被毛泽东批评为“小脚女人”,解除了他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职务。“文革”中杜润生成为右派,被喻为解散的罪魁祸首。在一个破旧的小屋中暂住,被的他,“心里对农村问题总是念念不忘”。
或许这段政治遭遇帮助他练就了“道并行而不悖”的政治智慧。万里曾说,为什么同样的道理,从我们口里说出来,和从杜润生同志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话让他一讲,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接受。
在贫困区试行“包产到户”的建言同时得到了两派的应允,很快证明成效显著。中央的态度发生变化,“”从此呈燎原之势。事后有人总结,正是农民的“闯一闯”,杜润生的“试一试”和邓小平的“看一看”,促成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1981年,杜润生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他说,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他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杜润生率调查组分赴各省,来自安徽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是中国的希望。
是年冬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使更多的人不那么害怕“包产到户”。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后来评价,在波澜不惊中,时代的巨轮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民公社静悄悄地走下,未发生任何震动,这是何等的大手笔。
杜润生一生坚持。他和他的团队一年中有半年都在下乡,去了解农民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要求。师从杜润生的一些青年如今已成为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坚,他们中有中共中央纪检委书记王岐山、著名经济学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这三位都曾直接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连续五个的起草。
晚年的杜润生已倦于回顾自己对“包产到户”的作为,他说那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在安静的个人世界里,他独自思考了更多,最终总结成一句话,中国的改革要过两关,一个市场关,一个民主关。没有了听力和交谈的能力,但“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忧患的目光始终投向远方。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杜润生提出来的,在安徽,万里用来实践,在广东,习仲勋也用来实践。最后,在全国推广开来。
人物荣誉
2018年11月,杜润生入选。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杜润生同志称号,颁授,并获评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2018年12月18日,杜润生获“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
人物评价
杜润生长期从事我国战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把群众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主持20世纪80年代5个中央“1号文件”的起草,对农村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实行家庭、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调整、发展和乡镇企业、推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维护农民的和等一系列上,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