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文庙

联合创作 · 2023-07-22 20:03

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67号,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中的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有“小故宫”之称。

文化

建筑特点

大成殿为平遥文庙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梁架分草栿[fú]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

历史

建筑历史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对孔子的尊号、孔庙规格、祭孑礼制、配飨者名单等制定了统一规范,尊孔崇儒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国各县按人口、税赋、物产、地理位置等分为七个等级,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平遥属“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应当率先奉诏修建孔庙。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汾州府志》载:“平遥县儒学,旧在县治东。

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准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载:“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复以文庙与太子寺互更。

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yì]悫[què],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说明在明嘉靖八年前,文庙址上本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因而现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应当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墙上现存的后壁中门檩及门形仍存,似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历史上“文庙三迁”的痕迹。

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

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文物保护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东南隅,坐北向南,庙区面积很大,共五进院。这样大的文庙建筑群,全国少见。庙宇规模宏阔,由并立的三个建筑群组合而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前为棂星门,左右竖下马碑,东西为“广大”、“高明”二门。

棂星门

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气势恢宏,不同凡响。棂星门为四柱三间,歇山式,木构牌楼,斗拱分别为九踩、十一踩、屋顶琉璃剪边,柱头施冲天云冠。造型精美,巍峨壮观。窥其形制,当为清代所建。

棂星门前建照壁,两旁俱有围墙,照壁之南有“云路天衢”坊。云路两旁各有水井一眼,合称“外泮池”。棂星门外之左右,分别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坊。棂星门内有大成门五间,更衣厅在门左,斋宿所在门右,名宦祠三间在东,乡贤祠三间在西。院中为泮池,池上有拱桥。

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平遥城墙东南角,创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楼身通高24米,上下双层,底层砖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设砖台阶盘曲而上,顶层建八角攒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层顶满布琉璃瓦,色泽亮丽,光彩夺目,是城墙顶的又一道风景线。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