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EqualOcean成立七周年
全文2966字,阅读约需6分钟
2014年2月9日,亿欧网上线。之后,亿欧网逐步发展成为了亿欧EqualOcean,旗下除了亿欧网外,还包括亿欧智库、亿欧大健康、亿欧汽车、亿欧国际站等。在亿欧EqualOcean成立七周年之际,公司CEO黄渊普接受了内部采访,以下为采访纪录。
Q1:亿欧EqualOcean的周年,每次都离传统春节非常近,这是最初创业时有意为之么?
黄渊普:倒也不是,2014年的2月9日是大年初十,算是已经过完了春节。当时,也就花了两天时间,我和彬哥(王彬)把网站上线了;没想太多,也没有刻意选上线的时间。很多有经验的创业者,在公司成立这个事情上,往往会想办法搞一些仪式感。严格意义上来说,亿欧EqualOcean是我的第一次创业,确实没有经验,网站上线当日甚至都没有发朋友圈对外说一声。只是后面做出一点成绩后,才重新把这个日子的意义给它做了些定义。
Q2:亿欧EqualOcean这家公司,七年下来最大的变化又是什么?
黄渊普:亿欧EqualOcean现在的定位是"科技+产业+投资的信息平台和智库",这和之前长期定位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关注的重心,从创业公司转向中大型公司,相应地也更关注二级市场。二是在之前的科技媒体的基础上,扩宽了内涵,同时把智库放在了重要位置。如果说,亿欧EqualOcean的前五年和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有一些相似之处,现在更多是把彭博Bloomberg摆在了学习榜样的位置。背后的原因是,随着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中国本土出现类彭博Bloomberg这样服务商的概率在快速增加。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投资者和创业者对中国和中国商业机会的关注在迅速提升。
Q3:国内很多机构都说想成为彭博Bloomberg,亿欧EqualOcean有什么优势么?
黄渊普:现在的彭博Bloomberg已经非常强大,但在1981年彭博Bloomberg刚成立那会,面对巨头公司路透社Reuters的竞争,它也没有什么优势。科技的变革+美国作为全球第一经济体+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三者叠加为彭博Bloomberg的壮大提供了可能性。未来,科技变化+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经济体+上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是不是会使中国出现类彭博Bloomberg这样的大公司,我个人是相信这个大逻辑的。
当然,亿欧EqualOcean现在和彭博Bloomberg相比差得太远了,我们只能先学习它,其实未来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它。实际上,我们和彭博Bloomberg刚签了合作,亿欧国际站的英文研究报告很快会在它的终端里面出现,我们应该是第一家进入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的中国大陆机构。此外,在Refinitiv, SeekingAlpha上,也能看到我们的内容。相比国内的一些同行,我们的内容在海外开始有一些影响力,算是探了一下路,是这个领域矮个子里面的高个子。
Q4:你如何评价亿欧EqualOcean七年下来的成绩,是否达到了心理的预期?
黄渊普:从世俗的角度看,公司目前的收入规模还达不到上市的标准,还谈不上成功,这是结果,而结果和选择有关,选择的市场是否主流、市场是否有大变量、从价值创造到价值获取是否容易达成,都很重要。很长一段时间,亿欧EqualOcean其实是在一个小市场(创投媒体),做出了些小成绩,付出和结果其实还是匹配的。过去一两年,我们在尝试着往更大的市场(二级市场+国际化)走;但更大的市场里,玩家更多也更大,各方面的要求高很多。如果以在新的市场里面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肯定还没有达到预期。预期达成后的满足感,对创业者来说很珍贵但也很危险,不满足才是创业的常态。
Q5:你会不会担心放弃了小的市场,但在大的市场又没有做好的情况?
黄渊普:这是有可能的,但放弃了小市场和选择了大市场后,过程很难可逆。就好比一些人从小城镇去大城市上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拼搏不容易,能不能立足下来不好说;可能会从一个大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大城市,但很难再回到小城镇。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小城镇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发展前景。亿欧EqualOcean已经朝着二级市场和国际化的方向在走,推智库和数据服务,已经回不到单纯的创投媒体的那条路了。资本市场在改革,创业公司上市已经不难,难的是上市后能否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依然关注创业公司,但和之前不同的是,会把它们和二级市场的大公司摆在一起对比看。
Q6:如果往后看七年,你会看到什么机会,届时亿欧EqualOcean会变成什么样?
黄渊普:预测未来是最难的,就好比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疫情会成为2020-2021年的关键变量。好在疫情这个变量,并没有阻碍全球正在发生的最大变量: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一个经济体上,必然会有相当多的世界冠军级公司:世界级的消费品牌,世界级的科技公司,世界级的产业巨头。这些经济和商业的大变化,在对外解释权和推荐权方面,目前相当分裂。靠体制内的机构,显然很低效;而目前的全球机构,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够理解。理想的话,七年后的亿欧EqualOcean,会是一家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公司,为客户提供金融数据、投资研究和行业咨询的服务。
Q7:你有没有设想过非理想的情况发生?
黄渊普:人、生意、制度三者的耦合,对任何公司来说都很难。对于亿欧EqualOcean这样更加依赖于人的公司来说,更是不容易。新一代的科技公司,越来越以技术和标准驱动,这是大方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亿欧EqualOcean还整体处在上一个时代,所以非理想化的情况是我们成不了新一代的公司,找不到规模化增长的路径。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目前亿欧EqualOcean刚走过早期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去先把它推到快速增长期,至于之后走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能否找到"第二曲线",这个是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应该去考虑的。
Q8:企业如何能到"第二曲线",从而"基业长青"呢?
黄渊普:我对"基业长青"没有执念,这违背自然规律。全球范围内,"基业长青"的小企业有一些,大企业非常少,而第三方机构比一般的公司存活时间会更长一些。成立时间超过150年的高盛,已经95年的麦肯锡,今年满40周年的彭博,它们的共性是有好的且不断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治理机制。作为有第三方属性的亿欧EqualOcean,一直在学习它们的一些治理机制;比如合伙人制度、轮值CEO制度,有好的效果也有不太好的地方。2020年因为疫情,一些机制暂停了;总结经验后,2021年会继续下去。
Q9:你之前对内对外title是创始人,现在是CEO,这个变化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黄渊普:长期以来,我把自己看成这家公司的所有者;是所有者的身份时,下决策时容易考虑个人的理想主义和名誉但未必是以公司的利益为准则。CEO是受所有者的托付而管理公司,要履行好托付人的责任,也就是要对股东利益负责。这个变化对我个人影响是,以公司而不是个人作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而要对股东负责,自然需要有更好服务客户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分清楚和更好激励能够增加公司利益的员工。2021年,公司的评价和激励体系更加透明了,会让为公司利益做出贡献的同事得到相应的回报。
Q10:你怎么看亿欧EqualOcean在2020年的成绩?
黄渊普:2019年底,亿欧EqualOcean就把2020年定为了业务转型升级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公司的节奏,在2020年确实不容易。但整体来说,团队的成长和升级还是让人满意的,不少同事在逆境下证明了自己。业务上也开拓了不少大公司,非媒体收入占了50%,和前几年相比业务更具可持续性。怪疫情没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学到经验。经过了2020年的疫情,团队更务实了,相信2021年公司会有不错的成绩。
Q11:对2021年,有什么预期么?
黄渊普:过去一两年,除了科技巨头,亿欧EqualOcean服务了不少产业巨头和跨国企业。但沉淀的项目经验,还没达到可以复用的阶段,希望2021年在服务更多客户的基础上能够搭建出可以复用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2021年,全球政治、经济、商业的新逻辑已经完全呈现出来;亿欧EqualOcean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它,我们也希望能协助更多客户认识到这个新逻辑并且取得成功。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