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石塔和经幢

共 125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30

历史沿革

灵隐寺石塔和经幢两石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两经幢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两经幢原在奉先寺(钱氏家庙)前。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1992年,对灵隐寺双石塔双经幢进行了测绘。

建筑格局

灵隐寺石塔和经幢共有石塔两座,经幢两座。两石塔位于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相距约42米;两经幢位于天王殿前东、西两侧,两经幢原在奉先寺(钱氏家庙)前,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主要建筑

石塔
两石塔结构相同,用石灰岩建造,为仿木构楼阁式塔。塔高约11余米,塔刹已毁,第三层有一方小石匾额,上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外观八面九层,逐层收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挺拔秀丽。各建筑构件,如斗縅、椽飞、翼角、勾头、滴水、门窗均技术较高。身上雕刻140余尊佛教造像有浓厚的唐代遗风。
经幢
两经幢结构基本相同,石灰岩雕凿,逐级叠涩而多层八面型石幢。两经幢东西相距约74米,东经幢高8.05米,西经幢高11.89米。经幢下部用三层须弥基座,底层束腰雕有遒龙,上两层束腰雕佛像,幢身上刻“大佛顶首楞严咒”和“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咒”经文,字体楷中带行,西幢经文后刻有建幢记,文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己岁闰五月口日。”

历史文化

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为国内所罕见。

文物价值

灵隐寺两石塔完整、忠实地模仿了木结构塔的建筑形式,是研究宋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灵隐双经幢,具有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较好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灵隐寺石塔和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寺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路程约4.4千米,用时约37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